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检查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简介:慢性骨髓炎的致病菌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体。此外,革兰阴性杆菌也占很大比例,Gentry于1990年在一篇题为“骨髓炎的抗生素治疗”中指出50%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其致病菌为革兰阳性杆菌。由骶部褥疮引起者多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等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人工关节置换或其他异物存留引起的慢性骨髓炎者,其致病菌多为阴性凝固酶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近年来真菌引起者也屡有报道。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检查

窦道口闭塞,引流不畅时,白细胞可有升高。

  早期阶段有虫蛀状骨破坏与骨质稀疏,并逐渐出现硬化区。骨膜掀起并有新生骨形成,骨膜反应为层状,部分呈三角状,状如骨肿瘤。新生骨逐渐变厚和致密,坏死脱落成为死骨。由于周围骨质致密,死骨在常规正、侧位X线片上可能不能被显示,需要改变体位检查。在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浓白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CT片可以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在部分病例可经窦道插管注入碘水造影剂以显示脓腔。

  窦道造影:经久不愈的窦道,须清除病骨死腔或死骨后才能愈合,因此,临床上必须先了解窦道的深度、经路、分布范围及其与死腔的关系。一般采用窦道造影,即将造影剂(12.5%碘化钠溶液、碘油或硫酸钡胶浆)注入窦道内,进行透视和摄片观察,可充分显示窦道,以便做到彻底清除死腔和窦道,促使其早日痊愈。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