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简介: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占黄疸型肝炎的2~8%。 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症见:黄疸进行性加重并持续3周以上,病人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小便深黄,大便色变浅,短期内可呈灰白色。肝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
1、 临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有关肝炎病原学检查为阳性,
2、 黄疸深而持续时间长达3周以上,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显升高,而后出现黄疸深,ALT下降,黄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3、 具有梗阻性黄疸特征,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续时间长。血清AKP,R-GT,总胆固醇及血清脂蛋白X等可轻度至中度增高而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4、 除外药物等原因及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所致肝外梗阻性黄疸。
5、 肝组织学检查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1、 临床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诊断。多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血清学指标或HBV-DNA/HCV-DNA阳性。
2、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特征并除外肝外梗阻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3、 肝活检符合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并有淤胆型肝炎的形态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