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血和便血鉴别

新生儿呕血和便血简介:呕血(hematemesis)和便血(hematochezia)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提肌(又称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为主;而下消化道出血以便血为主。当下消化道的出血量较多,或肠内压力高于胃内压力时,血性液可反流入胃和食管,亦可引起呕血;反之,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3ml时,也可有黑便。即黑便时可无呕血,而呕血时常有黑便。

新生儿呕血和便血鉴别

  一、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排除假性呕血和(或)便血 包括咽入母体的血液和新生儿自身胃肠道外的血液。Apt试验有助于此鉴别诊断。

  (1)咽入母血:分娩时咽入母亲产道中的污血,或吸入乳母乳头皲裂、糜烂处的母血,引起新生儿假性呕血和(或)便血较常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貌或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抗碱变试验(Apt试验),可明确血液为母血。  (2)咽入自己的血液:新生儿由于咽入自己鼻咽腔或气道中的血液,亦可引起呕血和(或)便血,需要与真正的胃肠道出血相鉴别。通常情况下,常有插管等外伤史和局部损伤、出血所致。有黑色柏油便,大便边缘的尿布湿润处(不湿者可加清水)有血红色,潜血或镜检红细胞可阳性。

  2.排除全身性出、凝血障碍疾病 在输血(或血浆)、注射维生素K等抗凝剂前检查出、凝血相至关重要,最主要是能对新生儿出血症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排除感染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窘迫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1)新生儿口服铁剂、铋制剂、酚酞或中草药等可引起假性消化道出血,但较少见。

  (2)败血症:全身性出、凝血疾病,有胃肠道外出血的表现,如皮肤、皮下的出血点、瘀斑等,出、凝血相检查有异常改变。其中以重危儿的DIC为最多见,DIC患儿临床表现有重症感染、硬肿症或RDS等。先天性同种免疫性或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各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则较少见,常有阳性家族病史和相应的出、凝血相异常。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此类疾病是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出血症多在生后2~6天出现呕血。出血量多时,呕吐物多为鲜血,可不混杂其他成分。早期出血量不多且无重要脏器出血时,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下列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3)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常见于新生儿长期用抗生素、胃肠道外营养或母亲偏食而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现出血即投予维生素K1 5~10mg静脉或肌内注射,输新鲜全血或干冻血浆,可获得止血。

  (4)排除全身性疾病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 急性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由消化道疾病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一般来说,前者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局部,后者则全身症状较显著,除消化道出血外,往往并有其他部位出血现象。详细的病史与体检及其他血液学方法检查,有助于诊断。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