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性肺炎简介:真菌性肺炎(mycotic pneumonia)是指由真菌及放线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真菌侵犯肺脏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炎,严重者有肺组织坏死,甚至还经血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它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虽然比较少见,但常在许多全身性疾患基础上发生,可使诊断及治疗发生困难,故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重要意义。真菌性肺炎不是常见病,近10~20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发病率及临床重要性正不断增加,并日益受到重视。
主要的深部真菌病有念珠菌病、曲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毛菌病、着色真菌病、隐球菌病及芽生菌病等,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中大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致病力最强。常继发于婴幼儿肺炎、腹泻、肺结核及血液病等。应用抗菌素和激素等是主要诱因。这是因为青霉素有刺激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的作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体内细菌,使念珠菌失去细菌的制约;皮质激素可抑制体内的免疫功能。
在肺部慢性原发空洞性病变存在和某些诱因基础上,曲霉菌继发性感染、寄生引起肺曲霉菌病。慢性寄生性肺曲霉菌病,即曲霉菌寄生于肺空洞性病变内,形成团块状肉芽肿性曲霉菌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可发生于健康人,但重症隐球菌病仅见于原有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的患者。在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隐球菌能够进展活动,引起肺炎并经血行播散至全身。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侵入支气管和肺,产生急性炎症,并经血行累及脑和全身各脏器,也可通过吸入孢子而致病。
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使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见于婴儿或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主要发生于半干旱气候的地区。吸入真菌后,可无症状,或引起急性和慢性肺炎。多见于男性,尤其是菲律宾人和黑人,以及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系统受损者。采集痰液标本或其他感染部位标本进行真菌检查或血液抗体检查可确定诊断。
主要发生于美国的东南、中南和中西部地区,以及北美洲大湖周围地区。被吸入后,真菌主要引起肺部感染;但是感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有些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少数情况下,慢性肺部感染的症状可持续数月。病变可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以皮肤、骨、关节和前列腺为多见。通常其诊断依靠痰中检出真菌。
真菌对呼吸道的感染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原发的吸入感染;另一种是条件致病。促使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有:
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儿及虚弱患儿。长期应用静脉高营养病人。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患及血液病如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肾功能衰竭。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全身播散性念珠菌病过去罕见。慢性黏膜念珠菌病可单独发生或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艾迪生病人。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内制止念珠菌繁殖的微生物,使菌群平衡失调。目前由于临床应用免疫抑制药和静脉高营养日益增多而较前常见。
(1)内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原发病灶多在口腔(如鹅口疮),感染可自气管向下蔓延而引起呼吸道疾病,或可经血行播散而波及肺部;
(2)外源性感染,疫力低下患儿吸入大量菌丝及孢子时或是吸入孢子数超出人体防御系统的极限时,可致原发性肺真菌病;
(3)继发性感染,主要继发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肺炎、肺囊肿或肺癌的基础上,婴儿及儿童少见。
自然界各个角落存在着大量真菌,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肺脏内亦隐藏着无数真菌,一般不致病。但在下列情况下就可发病。
(1)吸人带有真菌孢的粉尘,而肺部防御系统又不能及时将其清除,常见于在阴湿地方作业的农民、林区工人等。
(2)在我国,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主要见于下列情况: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性细菌受抑制,而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致病。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代谢拮抗剂、抗癌药物或进行放射治疗等,引起身体防御系统的破坏及功能失调。③发生在某些基础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酸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烧伤、导管插入、皮肤粘膜损伤等,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得体内真菌大量繁殖、发病。
(3)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病变经血行、淋巴系统或直接蔓延播散到肺部,此类情况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