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皮炎简介:小儿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又称小儿药疹(drug eruption),是指药物经各种途径(如内服、注射、吸入或塞入等)进入小儿体内,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性损害,可伴有内脏损害,甚至死亡。小儿药疹可由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所产生,后者指药理学可以预测得到的,常与剂量有关,而前者与药理作用无关,见于少数个体,通过变态反应机制而发生,通常讲的药疹亦是本文论述的前一类药疹,主要指药物过敏所引起者。但药物本身局部作用所引起的皮疹,例如亚硝酸戊酯的红斑反应,不包括在本文范围之内。
一、症状
药物皮炎的临床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不同的药物可引起同样的皮疹;另一方面,一种药物又可以引起多种皮疹。
不同类型药疹 略如下述:
(1) 荨麻疹型药疹:指由药物引起的荨麻疹,以3型变态反应为主。其典型皮损为大小不等风团,常常自头面部迅速波及全身,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胸闷等。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磺胺、血清类、疫苗、器官浸剂、水杨酸盐、安替比林、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匹拉米同、氨基匹林、巴比妥酸盐、溴剂、磺剂、砷剂、汞剂、链霉素、麻黄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垂体后叶素、抗组织胺药、普鲁卡因、烟酸、维生素B1和B12、胰酶等。中药:生天麻、喉症丸、白芍、柴胡、六味地黄丸、柴胡注射液、外用雷公藤酊、吸入卫生香等。破伤风抗毒素可引起迟发性荨麻疹,在注射7天左右才发生。
(2)固定型药疹:在国内常见,指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的药物皮炎,是药疹中较常见的。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缘清楚,其上可有小水疱,如在口腔或外生殖器部位,表现为糜烂及红斑。每次发生在原部位并逐渐扩大,也可在其他部位有新皮损发生。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如再服药时原色素斑明显发红。偶遇皮损广泛的病人可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常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吡唑酮类、解热止痛类药物酚酞及抗生素中四环素、青霉素、奎宁等药引起。
(3) 猩红热样红斑:初起为大小不等片状红斑,从头部开始,迅速融合,向躯干、四肢发展,剧烈瘙痒,1~3周后,发生糠秕样或片状鳞屑,常由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解热止痛药、吡唑酮类、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灰黄霉素等引起。
(4)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突然,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斑疹或丘疹,或帽针头至米粒大小丘疹。躯干、四肢皮疹明显。常伴有全身症状。常见药物有:磺胺、巴比妥酸盐、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合霉素、头孢菌素、水杨酸盐、安替比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冬眠灵、水合氯醛、奎宁、阿的平、山道年、颠茄、阿托品、砷剂、汞剂、溴剂、胰岛素、氨硫脲、血清类等。中药:马兜铃、生茱萸等。
(5) 湿疹样型药物皮炎:全身泛发出现湿疹样皮损的药疹,常融合成片。一般全身症状轻,病程长。常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吡唑酮类、解热止痛类药物等引起。
(6)紫癜型药疹:多是2型及3型变态反应,皮损以瘀斑、瘀点甚至血泡,可伴有全身症状。可见药物有:磺胺、苯肼噻嗪类、克尿塞、四环素、强力霉素、抗组织胺药、利眠宁、长春新碱等。中药:红花、紫云英等。
(7)光感性药疹:有用药及日光照史。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分为光毒性红斑及光变应性药疹。常见药物有:磺胺、苯肼噻嗪类、克尿塞、四环素、强力霉素、抗组织胺药、利眠宁、长春新碱等。中药:红花、紫云英等。
(8)其他的类型有:玫瑰糠疹样、痤疮样、苔藓样药物性皮炎、脱发、色素沉着、紫癜或湿疹样型药物皮炎,住院治疗的小儿药疹以荨麻疹型最为常见,其次为麻疹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重症药疹排在第3位,以后依次为多形红斑型、固定红斑型及紫癜型等。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预防注射剂及抗癫痫药等。
2.药物和皮疹类型各种药物的典型皮疹见下简述:
(1)水合氯醛:齿龈着色、口腔炎、红皮症、猩红热样疹、红斑、荨麻疹及瘙痒。
(2)洋地黄:痤疮状、结节状、增殖型、少数呈大疱。
(3)麻黄碱:红斑、少数呈荨麻疹、丘疹、水疱及紫癜。
(4)碘:猩红热样疹、红斑及丘疹。
(5)汞:猩红热样疹、红斑、湿疹样疹、紫癜。
(6)鸦片:痤疮样、结节、水疱。
(7)酚:齿龈着色、口腔炎、猩红热样或湿疹样疹。
(8)奎宁:红斑、荨麻疹;水杨酸:固定型红斑、偶见渗出性。
(9)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湿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10)链霉素:可引起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固定型药疹,斑丘疹或结节性红斑等。
(11)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固定型药疹,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紫癜型及荨麻疹型药疹,血管性水肿,结节性红斑,光感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解等。
(12)阿期匹林: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紫癜等。
(13)痢特灵:可引起荨麻疹,上眼睑红肿,有的损害呈多环形,中间皮肤呈紫绀色。
(14)保泰松: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痒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重症多形性红斑,紫癜,血管炎,光感性皮炎等。
(15)颠茄及阿托品:可起猩红热样红斑及紫癜。
(16)巴比妥类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固定型药疹,紫癜或湿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17)皮促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引起荨麻疹及紫癜,皮促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18)氨茶碱:可引起红斑及固定型药疹。
(19)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可引起肛门瘙痒,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20)氯奎可:引起瘙痒症,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
(21)非那西汀: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及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22)普鲁卡因可:引起瘙痒症,荨麻疹,多形性红斑。
(23)已烯雌酚可:引起紫癜,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
(24)白喉及破伤风等抗毒素或其他血清,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偶可引起紫癜及血管性水肿。
(25)溴剂:可引起增殖性药疹。
(26)士的宁:红斑、猩红热样疹。
(27) 免疫抑制剂:脱发、口炎、皮肤指甲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