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鉴别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简介:儿童高血压中65%~80%为继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即为其中之一。肾性高血压包括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肾血管血栓形成并发的高血压。系指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及(或)其分支病变使肾脏缺血引起的高血压。虽然在高血压中的发病率<5%,但是可根治的小儿高血压的病因之一,由于诊断方法、治疗技术、血管显微外科和肾移植的进展,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的效果有很大改观。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鉴别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鉴别

  1、嗜铬细胞瘤

血压突然升高,常以抽风起病,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类似。但嗜铬细胞瘤常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出汗、颜面苍白、心悸等。尿邻苯二酚胺(VMA)测定呈阳性,腹部X线平片可见肾上腺区有钙化点,腹部B超可发现肿瘤。

  2.肾素瘤(球旁细胞病)

也有难治而严重的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醛固酮继发性增多,尿醛固酮高及低血钾,这些极似肾血管性高血压。但其分肾静脉肾素活性显示一侧明显升高,肾动脉造影反复正常,虽然在肾内血管分布可能异常,如运行方向不正常,屈曲扩张的小动脉。B超、CT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病最早出现高血压,血清钾降低,血钠增高,血中醛固酮增高,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类似。但前者血浆肾素活性多降低,且血醛固酮增高不能为盐负荷试验抑制,可以鉴别。

  4.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

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起源于主动脉或颈动脉体,多发生于颈部而无功能,国内从1958年以来已有近90例报道,近来北大一院儿科也见到一例为9岁男孩,明显持续性高血压,以头痛起病,症状酷似嗜铬细胞瘤,血浆肾素活性及AⅡ增高,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类似。B超发现腹膜后肿物,切除后瘤组织嗜铬反应阴性,此为惟一的与嗜铬细胞瘤不同点。

  5.肾实质性高血压

那类病人多有肾脏病病史,如急性肾炎、肾炎、肾病综合症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6.原发性高血压

一般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损伤。如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

  7.肾血管性高血压

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并应留意病史中有否腰部外伤,腰痛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病史。体检时腹部或胁腹部、颈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动脉造影及肾静脉肾素测定。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