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简介: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上除可出现贫血外,还可因缺铁而降低许多含铁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使机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循环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经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要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特别是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相应地减少,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血红蛋白(MCH)低于26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0.30。
涂片中红细胞变小,染色浅,中间透亮区加大。重症病例,红细胞可能呈环形。脆性降低,周围血象中很少见到有核红细胞。
普赖斯-琼司曲线左移,且基底加宽。
网络红细胞百分数正常,绝对值低于正常。
白细胞在严重病中,数量减低,同时出现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血小板在严重病例中可稍降低,但极少达到引起出血的程度。
二】生化检验:
缺铁时,肝脏和骨髓中的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含量减少。之后血清铁蛋白减少,降低至10ng/ml以下可出现生化或临床方面的缺铁现象。
此后血清铁下降至50μg/dl以下,血清铁结合力增至350μg/dl以上,运铁蛋白饱和度降至15%以下,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堆积可高至60μg/dl全血。
婴幼儿时期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血红蛋白比值的增加(FEP/Hgb),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较运铁蛋白饱降低更有意义。
比值>3μg/g则考虑为异常,若在5.5~17.5μg/g之间,排除铅中毒后,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骨髓呈增生现象,骨髓细胞计数稍增,巨核细胞数正常。
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降低,红细胞增生旺盛。
中幼红细胞及免幼红细胞均增加,特别是中幼红细胞增加的更为明显。
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心脏扩大。
有慢性肠道失血,大便潜血阳性。
并发肺部感染时,X线胸片可见炎性阴影,心脏可扩大。
病情严重、病程长的,颅骨X线片可见有如血红蛋白病的辐射样条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