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丝虫病预防

淋巴丝虫病简介: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在我国丝虫病流行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据防治前调查统计,全国有丝虫病人3099.4万,居当时世界第一位,很多患者有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经过努力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1994年,经考核已有8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一、预防

  1.普查普治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凡微丝蚴阳性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典型丝虫病病史和体征者,均应进行普治。在丝虫病中、高流行区推行普查普治结合全民(5岁以上)服用乙胺嗪或乙胺嗪药盐。全民服乙胺嗪剂量为:班氏丝虫病3g疗法(疗程3天或5天)或4.2g疗法;马来丝虫病为0.5~1.0g,1次或2次分服,第2年重复1次。

  WHO 1999年推荐的群体防治淋巴丝虫病:①阿苯达唑600mg加伊维菌素400μg/kg体重或加乙胺嗪6mg/kg体重,1次/年,连续5~6年;②0.2%~0.4%药盐防治1~2年,可有效控制淋巴丝虫病流行。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灭蚊。掌握“灭早、灭小、灭了”的原则。灭蚊地区,重点是广大农村。搞好环境卫生,清洁畜舍,填平洼地。在蚊虫栖息较多的场所,用药物滞留喷洒。结合农业生产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控制稻田中的幼虫。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