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紫热简介:为1984年首先发现于巴西圣保罗州的小儿急性暴发型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高热、腹痛、呕吐、紫癜性皮疹、休克等,可很快死亡。90%以上病前半月左右患过化脓性结膜炎。1985年由泛美专家组和美国CDC组成专题研究组,进行了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等分析研究,认为系一种新的疾病,命名为BPF。1986年确认从典型患者血、脑脊液、紫癜处分离培养得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Haemophilus influenzae biogroup aegyptius,HIBA)为其病原菌。
一、预防
1.传染源 化脓性结膜炎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眼的分泌物中有多量的细菌。不要与结膜炎患者共用毛巾及面盆。病人的毛巾,手帕,面盆要单独使用,用后煮沸消毒,以免再传染。BPF患者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未见明确的报道。
2.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含菌物可引起结膜炎侵袭力和毒力强的菌株可由结膜炎处进入血流引起BPF。少数无结膜炎病史的BPF患者其病原菌入侵途径尚不确切了解,因咽培养有阳性者,不能除外由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所以,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咽喉感染时应该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易感人群 多为10岁以下小儿,30~36月龄的婴儿易感性最高。免疫抵抗力低下者避免接触患者,不使用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面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疾病流行地区、季节做好自我保护措施。
4.流行监测 HIBA引起的化脓性结膜炎全世界各地均可流行BPF自从1984年首先发生于圣保罗州,其后向周围地区扩散,至少已有4个州有病例发生。流行地区应进行疫情监测,了解BPF株菌在当地的消长情况,预测BPF流行的可能,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