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代谢障碍疾病预防

营养代谢障碍疾病简介:生物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保证生长和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称为营养要素,由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六类所组成。其中水、矿物盐为无机物,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则为有机物。矿物盐中除含量较多的常量元素以外,部份含量很少,但却也参与机体许多生命活动者称为微量元素。上述这些营养要素通过进食这一行为而进入到体内。进食行为的正常受许多神经、内分泌等行为层次的生命活动所控制,其中下丘脑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进食行为还受文化、家庭、个人经验、个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供应等等所限制。进食的内容都经肠胃道所吸收。大多数分子较大的营养物都在消化道先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的单元营养素以后,再经肠道上皮细胞所吸收。不少营养要素吸收时需要与转运蛋白结合,而后者活力又常常受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以及参与该物质代谢的有关激素的影响。吸收进的营养要素可被送到各器官组织加以利用,另外许多营养要素可以在体内贮存,特别是以能源物质尤为普遍,在机体需要时这些贮存的物质又可释放到循环而加以利用。

  一、预防: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倡合理营养是预防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的根本措施,所谓合理营养,它既要求通过食物的合理调配,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下对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的需要,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又要考虑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烹调方法,以利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由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自然界中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为了向人民群众提供合理的营养,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门要做到主副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合理化,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在群众中提供主副食,动物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合理搭配的混合膳食,合理烹调,建立定时,定质,定量的膳食制度,纠正暴饮暴食,偏食,滥用滋补食品或强化营养食品等不良习惯。

  为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系统要建立人群营养状况监测系统,据WHO营养监测讨论会建议,营养状况监测的指标有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指标,社会经济和农业资料分析指标和评价社会营养条件的指标,同营养有关的健康状况指标包括新生儿体重,各年龄组体重,不同身高组体重,学龄前儿童体重,各年龄组死亡率,母乳喂养,人工哺养,特殊营养缺乏病的新病例等,因此,根据营养监测系统所提供的反馈,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及时向人民群众通报,并会同主副食品生产供给部门和卫生保健部门制订同营养合理化有关的宏观对策。

  在地方性营养缺乏病流行的地区,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外,还应采取面向群体的防治措施,例如我国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采取食用加碘食盐(每吨食盐加碘化钾5~10g)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又如我国在1950年即作出了生产九二米和八一面的规定,不仅提高了原粮的成品率,同精白米和精白面相比,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含量也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脚气病的发生。

  为满足特殊生产环境或接触有毒物质作业人员对营养的需要,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工种,会同公共食堂做好保健膳食的供应工作,目前,许多单位采取发放"营养费"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为防止继发性营养缺乏病的发生,除了要对导致营养缺乏病发生的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外,还应做好营养指导和病人饮食的管理,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供应足够的营养素和热能,由于许多药物可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选用治疗药物时,对某些营养素的供给也应予以补充。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