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基本简介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针灸文化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医学摆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科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针灸-医学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主要方法

针刺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针法,头针法,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一项医疗保健技术。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证、腧穴的特性,结合临床的具体实践,合理地选取适当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以循经取 穴为主,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三者在临床应用中可分可合。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规律提出来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例如,病取迎香,口喁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2.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来的,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例如:咳嗽咯血系病症,可选取尺泽、鱼际;疼痛取足三里,同时可选与胃相表里的经络穴公孙,必要时还可取与胃有关的心包经腧穴内关等;面部疾患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这些都是远部取穴的具体运用。对此,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经验。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本法范围。

3.随证取穴 随证取穴,也称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随证取穴是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高热可选取大椎、陶道;治疗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可选取关元、气海;治昏迷可选取素醪、水沟等。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气病的胸闷气促取膻中,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取膈俞,筋病的筋骨酸痛取阳陵泉,这些也属随证取穴范畴。

以上三种取穴原则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尺泽、列缺、中府。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列缺为远部取穴,取膻中为随证取穴。

针灸-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

1.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例女口: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如《灵枢·厥病》所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本法的具体运用。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上下配穴法 是指腰部以上腧穴与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痛、牙痛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取百会、长强等。《百症赋》载:“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此外,八脉交会穴的配合应用,也属本法的具体运用。

4.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前为阴,后为阳,故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凡脏腑疾病均可采用此法,如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配胃俞、胃 仓。

5.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也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如“巨刺”、“缪刺”均属本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优点

1、效果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2、简便经济:治疗工具简单,勿需特殊设备,只要随身带上几支针和一些艾绒(或艾条),以及酒精、棉花等,无论在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野中和战场上,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治疗。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又可以节省药费,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3、易学易用:学习针灸,只要能记住孔穴的部位和它的主治证,熟练操作方法,认识疾病,就可以给人治病。学起来此较容易,用起来也不算困难。

4、治疗范围广:针灸疗法的治疗范围此较广泛,不论內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皮肤等科,都有它能治的疾病,而且有些病的疗效很好。

5、安全稳当:只要注意消毒,依照针灸的操作方法去进行治疗,就不会发生什么不安全的问題。

针灸-是否疼痛

针灸的是否有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一个好的医生,他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感觉,是一种挑动沉疴的感觉,是一种按摩弹拨劳损的肩背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 如果你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你基本上不会被疼痛困扰。

针灸-适应范围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气管炎 7、支气管哮喘;

二、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 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疼痛 14,牙龈炎;

四、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 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34、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征 39、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 42、腰痛 43、关节炎。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