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起搏信号 由脉冲发生器发出的铁钉样刺激信号,其振幅高低取决于起搏电极的类型、电极间距、起搏输出能量和记录的导联,如单极起搏、输出能量较高均使脉冲信号高大,而双极起搏、输出能量较低,可使脉冲信号低小。通常在Ⅱ导联最为清楚。 

【图】心脏起搏心电图常用的术语

起搏信号

由脉冲发生器发出的铁钉样刺激信号,其振幅高低取决于起搏电极的类型、电极间距、起搏输出能量和记录的导联,如单极起搏、输出能量较高均使脉冲信号高大,而双极起搏、输出能量较低,可使脉冲信号低小。通常在Ⅱ导联最为清楚。


起搏周期

指连续2次起搏信号的间距,与设定的起搏频率一致(具有频率应答功能者除外)。


起搏逸搏周期

指自身心电活动P波或QRS波群与其后的起搏信号的间距。与起搏周期相等或略长,后者与感知并非发生在QRS波群起始处、自身心电活动到达感知电极所在的位置约需0.05s或开启频率滞后功能有关。


滞后功能

起搏逸搏周期长于起搏周期者称为负滞后,目的是尽可能发挥自身心律的作用,预防起搏器综合征和节约电能,但会造成起搏心律不齐,易误认为起搏功能异常;起搏逸搏周期短于起搏周期者称为正滞后;两者相等时,则未开启滞后功能。


有效起搏与起搏功能不良

凡是落在心房、心室不应期以外的起搏信号都能带动心房、心室除极产生相应的P'波或R'波称为有效起搏,标志着起搏功能正常。若起搏信号部分或全部不能带动心房、心窒除极产生P'波或R'波,则为起搏功能不良或障碍。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DDD起搏器7年。MV5、MV1(定准电压0.5mV)导联同步记录湿示窦性夺获伴PR间期延长(0.26s)提示3相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DDD起搏器,心房感知及起搏功能障碍(未能感知窦性P波、心房起搏脉冲后未见P'波),心房电极脱位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感知功能与起搏器节律重整

起搏器能够对自身心电活动进行识别和认知,并能停止发放起搏脉冲,直至在预设的起搏逸搏周期后又能按原有的起搏频率发放起搏脉冲,称为感知功能。这种感知功能使起搏器具有按需性,防止与自身节律发生竞争现象。起搏器感知自身心电活动后能自动地抑制起搏器发放1次起搏脉冲,即以自身心电活动为起点,以原有的起搏周期发放下1次起搏脉冲,称为起搏器节律重整。起搏器节律重整现象是判断起搏器感知功能是否正常的依据。若自身心电活动能使起搏器节律重整,表明起搏器感知功能正常;否则,感知功能异常。


感知灵敏度与感知功能不良(感知低下)及感知过度(感知过强)

感知灵敏度是指感知器能够感知自身心电信号的最低振幅,如灵敏度设为1mV,则≥1mV的自身心电信号能被感知,所设定的数值愈小,其灵敏度就愈高。感知功能不良是指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设置不当、起搏电极部分游离心内膜等情况时,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电信号,仍按原有的起搏频率发放起搏脉冲,表现为固定型起搏,与自身节律发生竞争现象,易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通过下调感知灵敏度的数值来提高其灵敏度,可望恢复正常的感知功能。感知过度则表现为对振幅较低的肌电信号、电磁信号及T波等发生感知,出现起搏周期延长或暂停起搏,系感知灵敏度太高所致(设置的数值太低)。


噪声反转

VVI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他心电信号干扰而导致起搏脉冲发放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即起搏器遇到连续而快速的干扰信号后,其不应期发生连续重整,直至启动噪声反转功能,此时,不论有无自身心搏出现,起搏器将以低限频率发放起搏脉冲,酷似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常见于心房颤动伴快速的心窒率。当心室率减慢或其他干扰信号消除后,起搏器恢复按需型起搏。

▲ 心房颤动患者植入VVI起搏器2年,起搏频率60次/min。上行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VVI起搏器开启噪声反转功能酷似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下行系治疗数天后记录,显示心房颤动、心室率减慢后VVI起搏器恢复按需型起搏。


融合波与伪融合波(重叠波)

起搏器发放的冲动与自身节律发放的冲动各自控制一部分心肌而形成的心房或心窒除极波称为房性或窒性融合波,以后者较易识别。当起搏器发放冲动时,适逢其周围心肌刚被自身节律的冲动所激动,起搏信号重叠在自身的P波或QRS波群上,称为伪融合波(重叠波)。


频率奔放现象

若起搏频率较原设置频率增快(>15次/min),应考虑频率奔放现象。频率增快的形式可为渐增性或突增性,脉冲的频率在120~800次/min。若频率很快,心电图可见连续出现快速而无效脉冲'并出现自身心律;若频率较快,脉冲均能夺获心室,出现类似窒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可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见于电子元件失灵或电池耗竭时。


频率应答与频率回退

根据机体的需要,起搏器能模仿窦房结功能自动地增快或减慢起搏频率称为频率应答,分高限频率(运动时发放的最快频率)和低限频率(休息时最慢的起搏频率)。频率回退是指心房率1:1下传心室超过了所设定的高限频率时,便出现文氏型房室阻滞或2:1、3:1传导等,使心室率降至高限频率以下。


频率平滑功能、睡眠频率及频率滞后搜索功能

频率平滑功能是指自身节律的频率突然增快或减慢时,DDD起搏器的心室跟踪起搏周期就按前一起搏周期的某一百分率逐渐缩短或延长,但仍保持1:1跟踪,使心室起搏频率处于平稳的变化状态,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 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DDD起搏器4个月。起搏器基本参数:低限频率55次/min,高限频率100次/min,AV间期0.245。MV5导联显示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DDD起搏器以AAI模式工作、开启频率平滑功能(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109-154次/min终止后,心房起搏脉冲由55次/min增快至75次min,使心室率处于平稳的变化状态)。 睡眠频率是指夜间起搏频率较白天明显减慢,以节约电能。频率滞后搜索功能是指在数次起搏之后,起搏周期自动延长,给予自身节律恢复跳动的机会。


AV间期滞后搜索功能

分为正滞后搜索(程控的AV间期值十程控的正滞后值)、负滞后搜索(程控的A-V间期值一程控的正滞后值)。前者若在AV间期内感知到1个自身心窒事件(不感知室性早搏),AV间期将自动延长1次(下图);若未感知到自身心室事件,搜索功能在每隔5min或每隔256次心搏后按设定的滞后值自动延长AV间期1次,然后恢复到原来程控的AV间期,周而复始。后者若在AV间期内感知到1个自身心室事件,AV间期将自动缩短并持续维持5min或255次心搏,在第256次起搏周期恢复到程控的AV间期;若未感知到自身心窒事件,搜索功能在每隔5min或每隔256次心搏后按设定的滞后值自动缩短AV间期1次,然后恢复到原来程控的AV间期,周而复始。

▲ 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DDD起搏器1年余。起搏器基本参数:低限频率55次/min,高限频率120次/min,AV间期0.32-0.40s。MVs导联显示DDD起搏器以AAI及DDD模式工作、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长AR间期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第1、2、6、7个搏动为AAI起搏,其中第1、2搏动的AR间期0.29s,第6、7个搏动的AR间期由0.29s缩短至0.245,第3-5个搏动为DDD起搏,其中第3个搏动的AV间期突然延长至0.38s,提示系起搏器AV间期正滞后搜索功能所致,并表明房室交接区存在长AR间期型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及反向文氏现象)。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当心室起搏搏动或室性异位搏动通过房窒结逆传心房时被心房电极感知,经起搏器下传触发心室起搏,心室起搏后再次逆传至心房,心房电极感知后又触发心室起搏,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个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其频率≤起搏高限频率。需具备以下3个条件,方能发生:

房窒正道存在室房逆传功能;

室房逆传时间必须大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才能使心房电极感知P-波后触发心室起搏;

必须是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感知和心室触发功能。

其心电图特征为:

突然发生快速、整齐的心室起搏QRS-T波群,频率常在90~130次/min;

该快速、整齐的心室起搏QRS-T波群可能由房性早搏、窒性早搏等因素诱发;

快速、整齐的心室起搏QRS-T波群可突然停止,恢复双腔起搏心电图;

逆行P-波常落人心室起搏的T波中而被掩盖,若能分辨出P波,则PR间期等于程控的AV间期或RP间期与PR间期之和接近起搏器高限频率的RR间期,RP-间期固定。

▲ 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三腔起搏器1周。起搏器基本参数:低限频率60次/min,高限频率100次/min,AV间期0.125,心室后心房不应期0.20s。Ⅱ导联显示DDD起搏器、室性早搏诱发及终止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R2、R4、R5、R10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其中R4与R10为同源性早搏,其后均跟随逆行P-波,RP-间期分别为0.17、0.18、0.25、0.18s,当风的RP-间期>0.20s时便诱发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其频率93次/min,如R6~R9此时RP-间期0.21s,P-V间期0.44s,该心动过速被R10室性早搏所终止)。


心室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

心室起搏后,自身心律的T波可出现倒置,并且起搏数量愈多愈易出现T波倒置,这一现象称为心窒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除极,通过心肌电张力调整使心室先除极后复极,后除极先复极,致T波极性与QRS主波方向一致。但由于继发性T波改变的存在使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被掩盖,只有心室除极顺序恢复正常时,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才得以显现,表现为T波极性与起搏QRS主波的方向一致,是一种正常的电生理现象。

深度阅读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