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冠心病是国内外公认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80%),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常发生心律失常性猝死或(和)循环衰竭性猝死。

冠心病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

冠心病是国内外公认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80%),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常发生心律失常性猝死或(和)循环衰竭性猝死。有下列心电图改变者,属高危患者:


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伴极快的心室率等,最终易引发心室扑动、颤动而猝死。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持久性或阵发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停搏,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心室停搏(>5.0s)或短时间内出现高频度的心室停搏等,易发生阿一斯综合征而猝死。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成对的、多源性、多形性、特宽型、特矮型及Ron-T、Ron-P的室性早搏。若发生在心室结构有异常改变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中,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


严重的心室内传导阻滞(QRS时间>0.16s):当窦性QRS波群呈左、右束支阻滞型或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时,其QRS波群时间>0.16s或室性异位搏动QRS波群时间>0.16s,称为特宽型QRS波群。QRS波群宽度与心室负荷程度及心肌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具有诊断及预后意义。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及高钾血症等患者,尤其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现已证明,完全性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均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心室电分离现象:其心电图表现有5种类型:

心室自主节律伴心室扑动或颤动;

室上性节律(窦性、房性、房室交接性)伴心室扑动或颤动;

室上性激动经左、右束支下传分别使左、右心室除极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QRS波群;

室上性节律伴心室异位节律;

心室内有两个互不干扰的自主节律。

心室电分离现象多见于垂危心脏病患者的临终期或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室电分离现象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现象,它使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灌注严重恶化,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在心肌的不同层次发生碎裂波,表现心电离散。故心室分离提示心肌病变严重而广泛,预后极差。心电图参见《阻滞性心室分离》


T波电交替:T波电交替系指心脏自身复极过程中所出现的T波极性与振幅的电交替,并排除呼吸、体位、胸腔或心包积液等心外因素。T波电交替多见于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患者。有T波电交替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14倍。T波电交替已成为识别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非常直观的指征。


前壁心肌梗死伴新发的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性,主要来自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束支阻滞。有左或右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其死亡率分别比无束支阻滞患者高出5倍和2倍,且与心力衰竭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右束支阻滞者,为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表现,常伴有心力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和高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伴墓碑型ST段抬高:墓碑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以老年人多发,且均发生在穿透性心肌梗死,人院1周内并发症多,如循环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扩展明显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险恶的一项独立指标。


心室晚电位阳性:心室晚电位阳性是产生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基础,易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