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窦性或异位搏动通过电紧张影响对并行灶激动的发放起着促进(加快)或延迟(减慢)的调频作用,使显性并行搏动之间缺乏倍数关系。 

延迟相、促进相的概念及机制

显性并行搏动出现与否,取决于其前的异,窦逆偶联间期的长短及并行灶周围心室肌是否脱离不应期。当逆偶联间期较短时(一般指短于并行灶基本周期的1/2),可延迟并行搏动的释放,称为延迟相;当逆偶联间期较长时(一般指长于并行灶基本周期的1/2~2/3),可促进并行搏动的提早释放,称为促进相;在延迟相和促进相之间的异一窦逆偶联间期即为双相性时相反应曲线(简称BPC)的转折点。Wennemark等认为早期的电紧张影Ⅱ向是由于暂时性K+再激活导致心肌细胞部分复极,因而延迟了下一次冲动的释放,而晚期的电紧张影响是促进动作电位初相的Na+内流,使下一次冲动提早释放。

诊断线索

显性并行搏动的偶联间期不等,两异位搏动的间距无最大公约数,其间距的长短与异-窦逆偶联间期的长短有关,即存在“促进相”和(或)“延迟相”现象,应疑及电紧张调频性并行心律。

若能构画出BPC,则可诊断之。构画BPC时应推算:

真正(未调频)的并行灶基本周期(简称EP间期);

调频的程序;

BPC转折点的位置。

以EP间期确定最为重要,可从以下线索获得:成对出现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即为EP间期的估计值;若无成对搏动出现,则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减慢窦性激动,使异位搏动连续出现;当出现显性二联律时,取异,窦逆偶联间期最长一组的异位搏动间期作为EP间期的估计值,此时真正EP间期的值较EP间期估计值略长。


双相性时相反应曲线示意图。横坐标为异-窦逆偶联间期占异位搏动基本周期长度的百分率,纵坐标为异位搏动周期延长或缩短的百分率。A点表示左图ECC中异-窦逆偶联间期,A的长度相当于异位搏动基本周期长度X-X的66%,即2/3,其调频作用使异位搏动周期缩短30%,即下一次异位搏动应于X'处发出,但此时异位灶周围的心肌恰遇窦性搏动后的有效不应期,故ECC上无显性异位搏动出现。B点表示右图ECC中异-窦逆偶联间期,B的长度相当于异位搏动基本周期长度X-X的50%,即1/2,其调频作用使异位搏动周期延长5%,当异位灶在X'处发生搏动时,周围心肌正处于应激期,故ECC中有显性异位搏动出现。


电紧张调频性室性并行心律。A至F行为非连续记录的V1导联ECC,呈左束支阻滞图形者为室性并行搏动,其基本周期为1.44s(图中所标数值的单位为cs)。每行第3个窄QRS波群均为其前窦性P波下传心室产生。自A至C行可见随着异一窦逆偶联间期逐渐延长(0.58s→0.68s),异位搏动周期亦逐渐比基本周期延长(1. 64s→1.80s),此为延迟相现象。但自D至F行,随着异一窦逆联律间期继续延长(0.72s→1.02s),异位搏动间期均比原固有周期缩短(1.04s→1.18s),此为促进相现象。两者转折点的异-窦逆偶联间期约0.70s左右。E和F行中箭头处显示异位搏动释放时恰遇周围心肌有效不应期,故呈隐匿性并行搏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