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返学说
形成折返的基本条件
必须存在解剖学或电生理学上一个有效的折返环路,即在结构或功能上至少存在两条传导径路。
该折返环路的两条径路不应期不一致,其中一条径路存在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
另—条径路内出现充分的传导延缓,以利于产生足够长的折返时间,使原来激动过的传导组织和心肌脱离不应期。
折返环路的类型
微折返:该折返环路多发生在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连接处,因浦肯野纤维的“Y”形分叉与心室肌所构成的立体三角形是形成微折返的解剖基础。亦可发生在窦房结、窦房交接区、结间束、心房肌、房室交接区、束支、分支及心室肌等部位。微折返是产生早搏的主要电生理机制。
巨折返:该折返激动所经过的折返环较大,多发生在较大范围的心房、心室内或双束支、希氏束所构成的折返环。
折返环路的折返模式
解剖决定性折返:激动围绕正常或异常的解剖结构而形成的环行通道,如房室旁道、束支等。
功能决定性折返:该折返环路由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的差异性所决定,折返环细小,无固定长度,有5种模式:
主导环折返;
各向异性折返:指心肌组织结构的各向异性和电传导功能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折返,右心房下部结构的各向异性最为明显,故右心房下部依赖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激动传导的反折:指激动在紧紧相邻的两条心肌纤维中一条前向传导,并经另一条折回,多见于浦肯野纤维、梗死区周围的心肌组织;
螺旋波折返;
8字形折返,发生在缺血心肌中,包括了解剖决定性和功能决定性两种折返模式。
折返性早搏的心电图类型
由前一心搏的激动沿着折返环路内折返再次引起心房或心室除极而产生提早出现的搏动,称为折返性早搏。激动在折返环路内折返传至心房或心室使其除极所需的时间,称为早搏的偶联间期或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根据激动的折返环路是否易变、传导速度是否一致、折返终点有无改变及是否连续折返等,可有7种心电图表现。
偶联间期固定、P'或R'波形一致:最常见,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系折返激动沿着同一折返环路等速传导到达同一终点,前者折返环路内存在着两个水平阻滞区,近端多为固定性2:1阻滞,远端为不固定的隐匿性阻滞;而后者折返环路内存在着三个水平阻滞区,近端多为固定性3:1阻滞,中、远端为不固定的隐匿性阻滞。当折返激动能通过远端时,就出现显性早搏;反之,则形成隐匿性早搏,可从其对侵入同一环路的下一次激动的影响上予以识别。若各显性早搏之间窦性搏动的个数呈2n+l规律(n为自然数),则为隐匿性早搏二联律;若呈3n+2规律,则为隐匿性早搏三联律。
偶联间期固定,而P'或R'波形各异:当折返环路和折返终点发生改变,但传至心房或心室所需的时间相等时,则出现P7或R 7波形各异而偶联间期固定,常称为多形性早搏。表明传人径路只有一条,而传出径路有多条,其出口位置各异旭传至心房或心室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类似房室结内倒Y型折返径路。
偶联间期、P'或R'波形均不一致:若折返环路、折返时间及折返终点均不一致,则出现偶联间期、P'或R'波形均不一致,常称为多源性早搏。表明存在传出多径路、多出口、不等速传导。
偶联间期呈短、长两种交替或间歇出现,而P'或R'波形一致:当折返环路内纵向分离为快、慢双径路,其出口相同时,便会出现偶联间期呈短、长两种交替或间歇出现而P'或R'波形一致。经快径路传导得短的偶联间期,循慢径路传导得长的偶联间期;或两条长、短不同的折返径路有1个共同出口,类似房室结内Y型折返径路,也可出现偶联间期短、长两种,形成传入双径路。
折返径路内交替性文氏周期、反向文氏周期:P'或R'波形一致而偶联间期逐渐延长或缩短,直至早搏消失,连续出现2~3次窦性搏动,周而复始,表现为折返径路内交替性文氏周期或反向文氏周期。
偶联间期固定、P'或R'波形一致,连续出现≥3次,且其周期相等,形成短阵性早搏性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激动沿着同一折返环路等速传导到达同一终点并且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便可形成早搏性心动过速。
偶联间期固定、P'或R'波形一致,连续出现≥3次,但其周期逐渐缩短或延长直至心动过速终止:当折返激动沿着同一折返径路折返时,其传导速度逐渐加快或减慢直至折返中断,周而复始,形成折返径路内反向文氏现象或文氏现象。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心脏不同部位潜在的异位起搏点,当其自律性突然增高时,在基本心律的激动尚未发放或下传以前,抢先发放激动使心房或心室除极,便形成早搏。单源性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所致的心电图特征为:
P'或R'波形态一致;
偶联间期不等;
两异位搏动之间无倍数关系;
可有房性或室性融合波出现。
并行心律
心脏内有两个起搏点,其中一个起搏点周围有传人阻滞圈保护,免遭主导节律的影Ⅱ向,按照自己固有的频率发放冲动,这个被保护的起搏点就称为并行节律点。其心电图特征:
偶联间期不等;
两异位搏动之间相等或有一最大公约数;
常有房性或室性融合波出现。
触发活动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心肌动作电位在3相附近可出现较大的振荡性电位变化。若该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能形成1次早搏。该早搏的形成必须由前一动作电位所触发,故称为触发活动。它包括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前者指发生在动作电位的2相平台期或3相早期的振荡性电位变化,产生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而后者指发生在3相的振荡性电位变化,产生舒张中、晚期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