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性窦性P波缺失
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征:
长P-P间期与短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长P-P间期>1.80~2.0s(白天1.80s,夜间2.0s)或长P-P间期大于短P-P间期的1.5倍。
临床意义:
心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原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外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继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心脏活性药物、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增高、低温、高钾血症、重度颅脑损伤等心外因素所致,以前两者影响最为重要;
特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经多种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又无心脏病基础者。
一过性窦性P波缺失
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征:
长P-P间期与短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长P-P间期>1.80~2.0s(白天1.80s,夜间2.0s)或长P-P间期大于短P-P间期的1.5倍。
临床意义:
心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原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外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继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心脏活性药物、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增高、低温、高钾血症、重度颅脑损伤等心外因素所致,以前两者影响最为重要;
特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经多种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又无心脏病基础者。
心电图特征:
长P-P间期与短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长P-P间期>1.80~2.0s(白天1.80s,夜间2.0s)或长P-P间期大于短P-P间期的1.5倍。
临床意义:
心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原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外源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继发性病窦综合征,多由心脏活性药物、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增高、低温、高钾血症、重度颅脑损伤等心外因素所致,以前两者影响最为重要;
特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经多种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又无心脏病基础者。
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P-P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1个长P-P间期,长P-P间期小于任何短P-P间期的2倍,P-P间期呈“渐短突长”规律,周而复始。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长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2~3倍。
高度~几乎完全性窦房传导阻滞:长P-P间期≥4倍的短P-P间期。
见于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异位心律终止后对窦房结节律的超速抑制。异位节律的频率愈快、持续时间愈长、窦房结功能愈差者,则窦性节律恢复所需的时间愈长。
下级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如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等异位冲动逆传窦房结使其节律连续重整或与窦性冲动在窦房交接区产生连续干扰形成不完全性干扰性窦房分离。
窦性停搏:基本节律可为房性、房室交接性、室性逸搏心律或人工起搏心律等。
三度窦房传导阻滞。
窦一室传导:见于高钾血症,血钾恢复正常后,将出现窦性P波。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发作期间。
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等异位冲动持续重整窦性节律,形成假性窦性停搏或与窦性冲动在窦房交接区产生连续干扰形成干扰性窦房分离(假性三度窦房传导阻滞)。
一、永久性三度窦房传导阻滞;
二、永久性窦性停搏;
三、永久性心房颤动;
四、隐匿性窦性心律:
概念:指常规心电图中始终未见窦性P波,但经心房内或食管内心电图能记录到窦性P波一种少见的心电现象。
心电图特征:
常规心电图始终未见心房电活动波,如P波、P-波、F波或f波;
QRS波形正常或显示心室肥大、束支阻滞等图形,R-R间期符合窦性心律标准;
做心房内或食管内心电图时,可见QRS波群之前有A波或窦性P波,两者具有相关性。
五、心房静止:
概念:指心房肌因严重而广泛的不可逆损害,导致心房肌应激性丧失使其永久不能除极。
心电图特征:
体表心电图、食管心电图、心房内心电图均未见P波或A波;
对心房肌进行电刺激时仍未见心房电活动;
X线胸透、超声心动图检查亦未见心房肌收缩活动;
QRS波形正常,基本节律起源于房室交接区。
临床意义: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偶见于先天性心房肌应激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