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心脏的各个部分具有各自产生电活动的能力。这种电兴奋是通过由特殊心肌细胞汇集的激动传导系统(impulse conducting system)来传导的。 


心脏的电兴奋从窦房结(sinus node)开始。可是窦房结(在右心房内,位于上腔静脉开口的正下方)的活动在普通的心电图不能用图形表现出来。 在窦房结产生的刺激通过结间束传导至心房,心房兴奋,在心电图上描绘出称为P波的幅度较小的波形。结间束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和后结间束三条传导束,连接左右心房的传导束为房间束(又称为Bachman束;Bachmann's bundle)。 


心房的兴奋传导至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希氏束(His bundle),经过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在心电图上表现出称为QRS波群的尖锐而幅度较大的上下波形。 心室兴奋静止后,到下一次心室恢复兴奋之前的这段时期,在心电图上称为T波,表现为幅度较大向上的缓慢的波形。紧接在T波之后,有时会出现U波,其出现的机制至今不甚明了。 


从QRS波群延续到T波的平坦部分称为ST段,恰好相当于心室除极化和复极中间的静止期。这个时期为不应期,即使给与刺激,心肌细胞也不发生兴奋。 在心脏内发生的激动,由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处(房室结+希氏束)→束支→浦肯野纤维这样的途径依次传导至心脏内部。这个途径由具有自律性的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称为激动传导系统。


 心脏肌肉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发生激动,越是激动传导系统上部其发生激动的频率越多,下面的部分较少。整个心脏的节律是由位于最上部的窦房结兴奋发生的激动来支配的。 心脏的各个部位每分钟激动发生的频率基本上是固定的,越接近上位中枢部位发生频率越多,而下位减少。一般情况下,窦房结成为决定心脏节律的部位(起搏点,pacemaker)。窦房结以外的部位有异常时(例如窦房结发生激动的生成能力低下或频率突然减少、或者下位中枢的兴奋性比窦房结亢进等)心脏节律才受影响。这就是被称为心律失常的状态。 

激动传导系统组成部分解释

窦房结 sinus node:位于右心房内上腔静脉入口的正下方。呈细长卵圆形,较房室结大。心脏的兴奋从这里开始,传至整个心房,故称为心脏的起搏点。


结间传导系统 intemodeal tract:心房内的传导束有三种(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通过这三条束激动传导至房室交界区。传导至左心房的是从前结间束分出的房间束(Bachmann 束,Bachmann's bundle) 。


房室交界区 artioventricular junction:连接心房和心室的重要激动传导系统。房室结和希氏束在一起被称为房室交界区。


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 node:呈卵圆形,是_房结大小的1/3~1/2。位于房间隔下端右侧。组织结构与窦房结相似,但基本上无自律性。房室结的作用是抑制心房传来的激动而使传导延迟,使激动按照一定的频率传导至心室。激动约用0.1秒通过房室结传导至希氏束。


希氏束 His bundle:连接房室结和右束支以及左束支的细纤维束。


右束支 right bundle branch:分布于室间隔的右室侧心内膜下,广泛分布于右室自由壁上。末梢部移行为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左束支 left bundle branch:分布于室间隔的左室侧心内膜下,途中分为左前分支anterior fascicle和左后分支posterior fascicle,末梢部移行为浦肯野纤维。

左前分支主要分布于左室自由壁心肌,激动传导至左室前、上方,与左后分支相比细而长。左后分支粗而短,分布于心底部后方的心肌,激动传导至左室壁后、下方。


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网状分布于左右心室壁。电激动通过浦肯野纤维扩散至心室肌。

窦房结是正常(正位)的激动发生中枢,称为起搏点pacemaker。窦房结以外的称为异位ectopic(或潜在)的起搏点。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