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脏电位位置关系和电轴的变化,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利于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心电图上判明的心脏位置和旋转变化,与解剖学位置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电轴
电轴(electrical axis)表示心脏沿前后轴的转位,一般用平均心电轴来表达。如心室肥大等心脏解剖学的变化可导致平均心电轴方向的变化。
平均电轴的测量方法:用目测法和作图法。临床上可以不用复杂方法计算,只观察QRS波群变化,用目测法大体了解即可。
掌握心脏电位位置关系和电轴的变化,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利于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心电图上判明的心脏位置和旋转变化,与解剖学位置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电轴
电轴(electrical axis)表示心脏沿前后轴的转位,一般用平均心电轴来表达。如心室肥大等心脏解剖学的变化可导致平均心电轴方向的变化。
平均电轴的测量方法:用目测法和作图法。临床上可以不用复杂方法计算,只观察QRS波群变化,用目测法大体了解即可。
电轴(electrical axis)表示心脏沿前后轴的转位,一般用平均心电轴来表达。如心室肥大等心脏解剖学的变化可导致平均心电轴方向的变化。
平均电轴的测量方法:用目测法和作图法。临床上可以不用复杂方法计算,只观察QRS波群变化,用目测法大体了解即可。
严格地说,应该从QRS波群的面积计算出心脏电势的方向。比较实用的方法为,实际测量QRS波群的上下波振幅,求其和,把结果写入标准导联Ⅰ、Ⅱ、Ⅲ中任选的2个坐标轴上。
平均心电轴的标准:
正常心电轴(normal axis,no axis deviation;NAD):成人为0°~+90°。
心电轴左偏(left axis deviation;LAD):从0°朝向负的方向。
心电轴右偏(right axis deviation;RAD):超过+90°。
对于小儿来说,新生儿期+90°~+180°,婴幼儿期以后0°~110°均为正常范围。随着发育长大而接近成人的数值。
正常心电轴的范围:有数个标准。Goldschlager认为-30°~+110°、纽约心脏病协会认为+30°~+90°属于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多数认为0°~+90°为正常范围,我们也认为该标准最为妥当。
利用标准导联的测量方法
观察标准导联Ⅰ、Ⅲ的QRS波群,根据向上或向下来判断,列表如下:
例如:在Ⅰ导联上QRS上下波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套用此图,可以得出平均心电轴为+或-90°,是+还是-,只要看另外的1个导联即可明白。假设Ⅱ、Ⅲ、aVF导联上QRS波群向上则为+90°,反之为-90°。
还有Ⅰ导联上的QRS波群上下波形基本相等,Ⅱ、Ⅲ、aVF导联上QRS波群向上时,Ⅰ导联QRS波群向上的波形稍大则判定为+80°,向下的波形稍大则判定为+100°。
QRS波群向上波形和向下波形基本相等时:
Ⅰ————+90°或-90°
Ⅱ————+150°或-30°
Ⅲ————+30°或-150°
aVR————+120°或-60°
aVL————+60°或-120°
aVF————0°或±180°
自下部,即从心尖部向心底部方向看,设想心脏可循其本身的长轴向某个方向转位的判断方法。一般习惯上,按顺时针方向转位时定为顺钟向(clockwise),反之定为逆钟向(counterclockwise) 。
正常时,右侧胸导联(V1、V2)反映右心室、左侧胸导联(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势。 V1为小R波、深S波(rS型)。随着自V1至V6导联向左侧移行,R波逐渐增高,相反S 波渐渐变浅。也就是说,通常R/S比在V1最小,V6最大。R/S比为1 (R波和S波振幅大致相等的导联)时为过渡区(transsitionalzone),正常时多在V3上。
顺钟向转位: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过渡区移向左侧,V5、V6上出现深S波。V1~V4上QRS波群表现为rS型。较常见于右室肥大,但正常婴幼儿期也常见顺钟向转位。
逆钟向转位: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与顺钟向转位相反,过渡区移向右侧,出现在V1、V2导联上。右侧胸导联的R波振幅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