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膜干燥症,又称干眼,是一种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泪膜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症状为主的疾病。根据国内的一组调查资料,角结膜干燥症的患者占人群的2. 7%,我国有近3000万人患有程度不等的角结膜干燥症。另有一组研究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角结膜干燥症的患病率为23. 6%。患者有眼干、角膜混浊、视力下降,甚至可导致失明,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图22-1)。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人工泪液、泪点封闭等,对轻症者有效,但对重症者基本无效。因此,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Filatov将腮腺导管转移到下眼睑的穹隆部,用腮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60年代,我国学者也采用这一方法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能够明显缓解眼干症状。但是,大唾液腺的分泌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进食时手术侧眼大量“泪液”分泌,患者难以忍受,这一手术已被废弃不用。 

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

膜干燥症,又称干眼,是一种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泪膜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症状为主的疾病。根据国内的一组调查资料,角结膜干燥症的患者占人群的2. 7%,我国有近3000万人患有程度不等的角结膜干燥症。另有一组研究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角结膜干燥症的患病率为23. 6%。患者有眼干、角膜混浊、视力下降,甚至可导致失明,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图22-1)。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人工泪液、泪点封闭等,对轻症者有效,但对重症者基本无效。因此,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


图22-1 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眼表干燥,角膜混浊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Filatov将腮腺导管转移到下眼睑的穹隆部,用腮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60年代,我国学者也采用这一方法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能够明显缓解眼干症状。但是,大唾液腺的分泌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进食时手术侧眼大量“泪液”分泌,患者难以忍受,这一手术已被废弃不用。


1986年,西班牙学者Murube-Del Castillo首次报告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将自体下颌下腺游离后转移到颞部,相应血管进行吻合,导管转移到眼眶,用下颌下腺分泌液替代泪液,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此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开展这一新技术。我国中国医科大学贾光学、王玉新等在国内最先开展这一手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俞光岩等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合作,在系列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开始,对165例患者的175侧患眼进行手术治疗,并开展调控移植下颌下腺分泌的系列研究。手术成功的患者怕风畏光和眼干症状消失或减轻,可停用或很少用人工泪液,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成为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