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口腔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唾液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一般报告在15%左右。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对1436例唾液腺癌患者进行了6个月到36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唾液腺癌的总体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3. 1%。但是一旦发生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可降低50%。
唾液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十分复杂,不同类型唾液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不尽相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分析14类唾液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位列前3位的肿瘤分别是嗜酸细胞腺癌、唾液腺导管癌和鳞状细胞癌,转移率均超过40%。颈淋巴结转移率最低的肿瘤类型是腺泡细胞癌,为5. 6%。尽管嗜酸细胞腺癌、唾液腺导管癌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其均为少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作为最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值得关注。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 0%,低于唾液腺癌总体颈淋巴结转移率,但其血行转移率很高。黏液表皮样癌的总体颈淋巴结率不高,为9. 3%,但其分化程度不同,转移率有明显差异,低分化者转移率高达46. 4%,而高分化者仅为2. 5%。
唾液腺癌根据病理类型及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大类。颈淋巴结转移率高的嗜酸细胞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唾液腺导管癌均属高度恶性肿瘤,而转移率最低的腺泡细胞癌属低度恶性肿瘤,这与Frankenthaler的研究报告一致。
文献报告不同原发部位唾液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不尽相同。Armstrong等报告腮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而其他大唾液腺为8%。Terhaad等报告下颌下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42%,明显高于腮腺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下颌下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腮腺和舌下腺癌。分析其原因,下颌下腺本身位于上颈部,癌细胞更容易进入颈部淋巴引流系统;此外,相对于腮腺,下颌下腺癌中高度恶性肿瘤的比例较高,其颈淋巴结转移率也相应增高。研究还显示,大唾液腺癌比小唾液腺癌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大唾液腺中的下颌下腺,以及小唾液腺中的舌腺及磨牙后腺癌具有更高的转移率,而腮腺、舌下腺、唇腺及腭腺来源的唾液腺癌转移率相对较低。林国础等的研究报告也显示,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但舌根部的腺样囊性癌具有很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
原发肿瘤的大小也是影响唾液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之一。根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资料,T1、T2、T3和T4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7. 1%、11. 1%、16. 7%和22. 9%,T3和T4患者的转移率明显高于T1和T2患者,表明原发肿瘤越大,其颈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的趋势。Santos等报告肿瘤直径大于4cm的唾液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52. 2%,明显高于肿瘤直径小于4cm的患者。
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唾液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唾液腺癌患者的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1. 7%、86. 2%和75. 0%,而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唾液腺癌患者的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2. 4%、48. 8%和38. 0%,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如上所述,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原发部位是影响唾液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唾液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不高,对于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的唾液腺癌患者,原则上不必做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但尚需要结合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和原发部位综合考虑。对于嗜酸细胞腺癌、鳞状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等高度恶性肿瘤,应考虑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对于原发于下颌下腺和舌根的唾液腺癌,因其有较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也需要考虑选择性颈淋巴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