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内Ca2+信号系统是磷酸肌醇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标是使胞质内游离Ca2+浓度增高。
胞质内Ca2+浓度
胞质内游离Ca2+浓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号,它的增高会导致一系列细胞反应。在神经细胞将引起细胞兴奋,发生神经传导反应。在肌肉细胞将引起肌肉收缩。因而,这些可激动细胞的大量能量用于调节胞质内游离Ca2+浓度。例如肌肉细胞的肌浆网上75%蛋白质是Ca2+泵。这是由于肌肉细胞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胞质内Ca2+重新摄入Ca2+池中,一方面使肌肉松弛,另一方面为下一次收缩做准备。唾液腺细胞虽然不需要这种短时间内的Ca2+摄取,但也必须迅速完成该过程,以便受到再次激动时能做出同样的分泌反应。由此可见,在非激动状态下保持胞质内Ca2+浓度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唾液腺细胞胞质内游离Ca2+浓度在非刺激状态下为100nmol/L左右,比细胞外液的浓度Ca2+(1. 2~1. 5mmol/L)要低12 000倍,比Ca2+的电化学平衡浓度(约128mmol/L)低128万倍。当毒蕈碱、α1或P物质受体激动时,胞质内游离Ca2+浓度可在短时间(数秒钟)内增高数倍,达300nmol/L(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到1μmol/L(腮腺)。如果刺激持续存在,而且细胞外液中含有足够Ca2+,这种升高可持续很长时间。
Ca2+动员过程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胞质内Ca2+浓度增高。Ca2+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细胞内Ca2+池和细胞外Ca2+。受体激动引起IP3的产生和释放。IP3与细胞内对IP3敏感的Ca2+池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后者本身也是Ca2+通道,因而导致Ca2+外流。整个过程一般仅需要1~5秒钟。对IP3敏感的Ca2+池的排空可产生一种信号,使质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内流(见下文),从而使胞质内Ca2+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业已充分证明,唾液腺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的起始过程是由Ca2+释放所激发的,但持续分泌则是由细胞外Ca2+内流而维持的。除去细胞外Ca2+或阻滞Ca2+内流均可使分泌减少或停止。
当神经刺激终止时,IP3不再产生,胞质内Ca2+主要有两种途径从胞质中消除,即质膜Ca2+泵和Ca2+池Ca2+泵。实际上,Ca2+动员的过程也伴随着Ca2+消除的过程。当Ca2+浓度高于非刺激状态的水平时,Ca2+泵就活化。
细胞内Ca2+池
细胞内储存Ca2+的位点称为Ca2+池。一般是指储存大量Ca2+的细胞器。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对IP3敏感,一类不敏感。通常认为,IP3控制的Ca2+池是在内质网内,但最近几年的研究提出,其他细胞器也可能有同样作用,如核包膜体(nuclear envelop)。然而对这些假设仍有很多争议。对IP3不敏感Ca2+池包括线粒体、分泌颗粒等。
1) IP3控制的Ca2+池:这是细胞内最重要的Ca2+池,因为它可在短时间内释放或摄入大量Ca2+,在胞质内Ca2+调节中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位于内质网内。Ca2+池内Ca2+浓度在1~10mmol/L范围内,比胞质内Ca2+浓度高1万到10万倍。池内Ca2+的储存方式仍不了解。早期认为可能与草酸结合成草酸钙而储存,但仍不确定。许多研究发现,草酸的存在会使Ca2+摄取量大大增加,因而支持上述假设。也有人认为大部分Ca2+与内质网蛋白质结合而储存。然而,无论Ca2+与何种物质结合,均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在IP3与受体结合时可在极短时间内游离出来,并释放到内质网外。许多研究试图计算IP3控制Ca2+池的大小,或储存能力,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各种计算均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符。有人计算了胰腺腺泡细胞此类Ca2+池的容量,认为每个细胞中此类Ca2+池储存有2. 5×10-15g分子Ca2+。依此类推,唾液腺细胞可能也有类似的储存量。
Ca2+进入此类Ca2+池是由内质网膜上的Ca2+泵,而Ca2+释放是经由IP3受体所构成的Ca2+通道(见下文)。也有一种理论认为,IP3引起的Ca2+释放的起始部分是经由IP3受体通道,而其后的部分则是经由“Ca2+引起的Ca2+释放”(Ca2+-induced Ca2+release)。这种释放机制广泛存在于神经肌肉细胞,是Ca2+释放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其在唾液腺细胞的存在及生物学意义仍有争论。
2)其他Ca2+池:唾液腺分泌终端细胞也含有非IP3控制的Ca2+池,如咖啡因、cADP核糖、鞘脂控制的Ca2+池。然而,同一种细胞并不一定含有所有这些Ca2+池,而且这些Ca2+池的细胞内位置及生物学意义仍不确定。
从功能上来说,唾液腺细胞内非IP3控制的Ca2+池可分为以下数种:
①咖啡因控制的Ca2+池:一般认为神经肌肉等可激动细胞内Ca2+释放的主要途径之一是Ca2+引起的Ca2+释放通道。在肌肉细胞内这类通道位于肌浆网,其开放是由ryanodine受体所控制的。唾液腺细胞内是否存在这类Ca2+池仍有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咖啡因可引起唾液腺细胞小量Ca2+动员,从而认为唾液腺细胞含有咖啡因控制的Ca2+池。此类Ca2+池在水与电解质分泌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瞭。
②cADP核糖控制的Ca2+池:cADP核糖是一种细胞内第二信使,可引起多种细胞的Ca2+释放反应。唾液腺细胞对其也有反应,但其作用位置不明。它所释放的Ca2+的来源仍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源自特异性Ca2+池,但一般认为可能是来自IP3控制的Ca2+池。
③鞘脂控制的Ca2+池:鞘脂代谢物如鞘氨醇-1-磷酸盐可引起Ca2+释放,但其Ca2+池的部位仍不清楚。
就Ca2+池在细胞内的位置来讲,非IP3控制Ca2+池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线粒体Ca2+池:80年代早期,线粒体被认为是细胞内主要Ca2+池,后来发现线粒体Ca2+释放并不能由IP3所激发,也不能迅速再摄入Ca2+,因而其重要性大为减低。然而,线粒体确可储存大量Ca2+,而且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释放出来,但其摄取和释放的调节及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
②核包膜体Ca2+池:90年代,核包膜体被认为在细胞内Ca2+调节中起一定作用。应用显微激光图像荧光技术对细胞内Ca2+进行分析,发现IP3可引起核包膜体Ca2+浓度减低,从而认为是一种Ca2+池。然而,有些研究未能重复这种结果,故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
③分泌颗粒Ca2+池:唾液腺分泌终端细胞含有大量分泌颗粒,其Ca2+含量十分惊人,可达200mmol/L。作为一种Ca2+来源,分泌颗粒无疑具有很大潜力。最近的研究提出,分泌颗粒膜上可能存在有IP3受体,在受到刺激时,储存的Ca2+中一部分可迅速释放出来,但这种假设尚未得到广泛支持。分泌颗粒中储存的Ca2+在正常状态下不易释放,原因未明,可能是由于Ca2+与蛋白质相结合。研究表明,分泌颗粒膜内外的pH梯度可能影响Ca2+释放。已知分泌颗粒内部的pH较低。当pH梯度受到破坏时,可观察到大量Ca2+的外流。迄今为止,对分泌颗粒Ca2+池的生物学意义知之不多,唯一已知的作用是唾液Ca2+的主要来源。
IP3受体
IP3引起的Ca2+释放是通过IP3受体所形成的Ca2+通道。已经有5种IP3受体被分离鉴定。1型IP3受体由274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13kDa。2型受体由270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7kDa。3型受体由267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4kDa。4型和5型与2型十分类似。这些受体分子结构已经清楚,其肽链的N末端构成IP3的结合部位,而C末端有6个跨膜节段组成Ca2+通道孔。1型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肌肉细胞包括平滑肌细胞,也存在于血小板内。2型受体则大量表达于胰、小肠、肺、肾和脑中。一般认为唾液腺细胞的IP3受体是第3型。
IP3受体构成的Ca2+通道比较宽大,可允许多种二价阳离子通过。其离子选择性为Ba2+>Sr2+>Ca2+>Mg2+。令人惊奇的是,Mg2+也可通过。Mg2+通常为许多水分子所包绕,使之带有很强的极性,而且体积明显增大,一般不易迅速移动。这种Ca2+通道对单价阳离子的通透性较小,例如对Ba2+和K+的通透性比为6. 3。胞质内Ca2+浓度对通道的开放有影响。Ca2+浓度增高可抑制其开放,Ki为300nmol/L。这种通道的开放需要磷酸化作用。已知1型受体含有PKA磷酸化位点,而2型和3型不含有此位点,说明唾液腺细胞的IP3受体可能不受PKA的调节。
Ca2+内流机制
可激动细胞如神经、肌肉细胞的质膜含有多种Ca2+通道,可导致迅速Ca2+内流。这些Ca2+通道主要为电压控制的Ca2+通道,包括L型、N型、P型、Q型和T型Ca2+通道。上述细胞也含有受体控制Ca2+通道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唾液腺细胞不含有电压控制的Ca2+通道,Ca2+内流主要是通过Ca2+池操控的Ca2+内流(SOCE)途径。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这种Ca2+内流机制,包括低等生物如酵母菌、蚯蚓、果蝇,高等动物和人。
早在1976年,Putney就观察到,激动大鼠唾液腺细胞的毒蕈碱和α1受体可引起双相42K+和86Rb+外流。除去细胞外Ca2+不影响其中迅速而又短暂的起始相,从而证明这类刺激引起了Ca2+内流。此后,众多的研究证明,持续Ca2+内流是由于Ca2+池的Ca2+释放引起的。1986年,Putney提出假设,认为内流的Ca2+不经胞质,由一种特殊的未知途径直接进入Ca2+池,因为Ca2+池在刺激终止后迅速恢复;后来,很多研究发现,经此途径进入细胞的Ca2+并非直接流入Ca2+池,而是先进入胞质,然后被内质网Ca2+泵泵入Ca2+池内。
1)电生理特点:对这种Ca2+内流进行电生理测定发现,它是一种不依赖电压的Ca2+离子通道,因而不受膜电位的影响。它在负电压区呈现内向整流,对离子有很强的选择性,Na+离子不能通过,即使Ba2+、Sr2+的通透性也明显低于Ca2+的通透性。此通道的单通道电导率很低,小于1pS。它可被许多二价阳离子所抑制,抑制强度为Zn2+>Cd2+>Be2+=Co2+=Mn2+>Ni2+>Sr2+>Ba2+。
2)蛋白质:从SOCE通道的概念被提出后30多年中,其通道蛋白一直未能分离鉴定。90年代,有人提出果蝇的TRP通道在哺乳动物和人体的同源蛋白可能是该通道的蛋白质。后来,很多实验室致力于研究TRP通道在Ca2+内流中的作用,但结果充满矛盾。有人把TRP基因表达在人体下颌下腺细胞中,使Ca2+池控制的Ca2+内流增加。与之相应,用针对TRP蛋白的抗血清处理,可显著抑制这种Ca2+的内流,从而认为TRP通道可能是SOCE通道的一部分;但很多别的研究却未能证实类似的结果。直到最近几年才发现,SOCE通道是Ca2+释放激活的Ca2+通道蛋白1(Ca2+release-activated Ca2+channel protein 1,ORAI1)。
ORAI蛋白家族一共有三个成员,即ORAI1、ORAI2、ORAI3。ORAI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细胞内。人的ORAI1基因Orai1位于第12染色体上,而小鼠的Orai1位于第5染色体。ORAI1蛋白表达在质膜上,其肽链有4个跨膜区,N末端与C末端均在胞质内。4个ORAI1蛋白分子构成一个四聚体,形成特异性Ca2+通道。这种Ca2+通道的特点是不受电压的影响、对大多数通道激活剂不敏感。突变研究证明,如果用谷氨酸取代人ORAI1蛋白第106位上的丙氨酸,就会使Ca2+通道完全失活。如果用天冬氨酸取代丙氨酸,就会使通道对Ca2+的选择性减低。已经证明,ORAI1 Ca2+通道具有SOCE通道的所有性质,包括激活的时间过程、对Ca2+的选择性、Na+通透性、内向整流特征。
3)调节:Ca2+池排空如何将信号传递到质膜Ca2+通道蛋白以及信号的性质一直是细胞内Ca2+调节研究领域的热点。对这个问题曾经有多种假设提出,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
①扩散性信号假设:这种假设认为,Ca2+池排空时释放一种物质到胞质内,后者扩散到质膜,引起SOCE通道开放。然而,自从这种假设于1989年首次提出后,一直未能分离鉴定是哪种物质。Irvine曾认为是IP4,但后来发现,Ca2+内流可在没有IP4的状态下发生。Takemural等(1989)首次提出Ca2+内流因子(Ca2+influx factor,CIF)的概念,但多年来一直未能鉴定什么物质是CIF。
②结构耦联(conformational coupling)假设:这种假设于90年代初提出,认为Ca2+池与质膜Ca2+通道在结构上有联系;Ca2+池排空时结构发生改变,传送信号到Ca2+通道,引起Ca2+内流。同样,许多研究致力于探讨什么结构联系Ca2+池与Ca2+通道。细胞骨架蛋白曾被认为最有可能,但一直无法取得一致的证据。
最近5年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已清楚,上述两种假设都只是部分正确。现已证明,Ca2+池排空的信号是由一种基质相互作用分子(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STIM)蛋白传送的。
STIM家族只有两个成员,即STIM1和STIM2,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内。人的STIM1基因位于第11染色体上,而小鼠的STIM1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其序列已完全清楚。最近几年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STIM1是内质网Ca2+池的Ca2+感受器。STIM1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表达在内质网膜上,质膜也有很少量表达。STIM1的N末端附近有一个EF手(EF hand)区。可选择性地结合Ca2+。N末端是在内质网内部,而C末端处于外部,即胞质内。STIM1还有一个糖基化位点SAM区,也处于内质网内部。另外,还有一个卷曲螺旋区、一个富含丝氨酸和脯氨酸的区、一个多聚赖氨酸区,均位于内质网外。2005年,Roos等首次证明,果蝇STIM蛋白对SOCE至关重要。敲除STIM1会显著减低Ca2+释放激活的Ca2+通道的活性,也使毒胡萝卜素引起的Ca2+内流无法启动。
当对IP3敏感的Ca2+池排空时,STIM1的EF手区结合的Ca2+解离,使STIM1转移到离质膜较近的内质网膜突起部,与质膜的距离为10~25nm。这个转移过程可能与SAM区及C末端的碱性氨基酸区有密切关系。这些区域的突变会阻碍STIM1转移。STIM1的聚集构成需要卷曲螺旋区,该区也在与ORAI1的相互作用中其重要作用。STIM1的C末端与ORAI1相互作用,使Ca2+通道激活。Ca2+通道的开关可能是由ORAI1 N末端的精氨酸残基所控制的。
关于STIM1与ORAI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下面几种可能。
①直接作用:有些研究从细胞中分离出了STIM1和ORAI1的结合物,从而认为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直接结合。然而,有些实验室未能重复这种结果,提出了质疑。另一些研究发现,ORAI1从质膜伸入到胞质内约9~14nm,而STIM1突出到内质网外约4~6nm。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20nm的范围内。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显微镜观察到STIM1和ORAI1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小于10nm的距离内。
②辅助蛋白的桥梁作用:这种学说认为,STIM1和ORAI1之间有第三种蛋白起桥梁作用。该蛋白可能是一种膜蛋白,位于ORAI1形成的Ca2+通道附近;也可能是一种胞质蛋白,临时结合到STIM1和ORAI1之间。有人提出胞质内的PLA2和钙调蛋白有可能是这种桥梁蛋白,但目前还无确证。
③CIF的作用:这种学说认为,STIM1和ORAI1之间需要有CIF的参与,这是因为有些实验发现,CIF的表达是由STIM1控制的。当STIM1表达减少时,CIF产生减低;而过度表达STIM1时,CIF表达也上调。这种学说还认为,STIM1和CIF的相互作用需要STIM1分子中的SAM区。
综上所述,ORAI1和STIM1的发现为争论多年的Ca2+内流机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Ca2+释放激活的Ca2+内流需要结构耦联,这可以通过STIM1和ORAI1的相互作用而实现;Ca2+通道的激活也可能需要胞质内的扩散信号,如CIF。如果这样,早期提出的结构耦联假设与信号扩散假设就都在Ca2+内流的调节中起到了作用。
胞质内Ca2+的清除
胞质内Ca2+浓度增高激活质膜和Ca2+池膜上的Ca2+泵,迅速将Ca2+泵入Ca2+池或泵出细胞。Ca2+泵又称为Ca2+-ATP酶或Ca2+-Mg2+-ATP酶,是1966年首次发现的。它属于P型ATP酶类,换言之,它的反应过程需要磷酸化中间体。尽管质膜Ca2+泵与内质网Ca2+泵十分类似,但它们在功能上仍有许多不同之处。
1)质膜Ca2+泵:质膜Ca2+泵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分子量约为134kDa。它与ATP的亲和力很高,高亲和力位点Km为1~2. 5μmol/L,低亲和力位点的Km为145~180μmol/L。与Ca2+的亲和力在非激活状态下Km为>10μmol/L,但处于最大活化状态时为<0. 5μmol/L。质膜Ca2+泵可被钙调蛋白激活,Kd为1nmol/L。聚不饱和脂肪酸、酸性磷脂、PKA和PKC均可激活质膜Ca2+泵。质膜Ca2+泵每消耗一个ATP可泵出一个Ca2+。它可被VO43-和La3+有效地抑制,其Ki分别为3μmol/L和1μmol/L。
已经分离鉴定的质膜Ca2+泵亚型至少有4种,分别称为质膜Ca2+泵Ⅰ~Ⅳ型。Ⅰ型大量存在于所有组织细胞,分子量为129. 5~138. 8kDa,由1176~1258氨基酸残基构成。对钙调蛋白和ATP的亲和力(Kd)分别为40~50nmol/L和0. 1μmol/L。Ⅱ型存在于脑组织中,分子量为132~134kDa,由1198~121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对钙调蛋白和ATP的亲和力分别为Kd8~10nmol/L和0. 2~0. 3μmol/L。Ⅲ型少量表达于大鼠脑组织中,其分子量为127. 3kDa,由115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与ATP和钙调蛋白的亲和力未知。Ⅳ型中度表达于人的所有组织细胞中,分子量为129. 4~133. 9kDa,由1169~120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与钙调蛋白的Kd为40~50nmol/L,与ATP的Kd为0. 7μmol/L。
对唾液腺细胞质膜泵的研究很少,推测它在水与电解质分泌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仍有待于研究证实。
2)内质网Ca2+泵:肌浆网和内质网Ca2+泵(SERCA)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分子量100kDa左右。在Ca2+存在时,ATP的γ位Pi转到第351个氨基酸残基上,一个ATP水解可使两个Ca2+从高亲和力位点转到低亲和力位点,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囊内)释放。目前,已经分离鉴定的SERCA至少有五个亚型,其中SERCA1a和1b表达在骨骼肌中,SERCA2a表达在心肌内,而SERCA2b存在于平滑肌及非肌肉组织中。SERCA3表达于非肌肉组织内,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内。
SERCA把Ca2+泵入肌浆网和内质网的过程很可能伴随着其他阳离子的外流,即离子交换。由于内质网/肌浆网内的Ca2+可达10mmol/L以上,这意味着大量的正电荷被泵入囊内,如果没有一种电荷平衡机制,这个过程无法实现。有人提出Mg2+和K+可能被交换出内质网。也有人证明,内质网内外有很高的H+浓度梯度,Ca2+泵入的同时可能伴有H+的外流,每泵入2个Ca2+,有3个H+外流。也有人发现,肌浆网膜上可能存在有磷转运蛋白,因而Ca2+泵入的同时可能伴随磷酸盐的摄取,从而保持电荷平衡。激动大鼠舌下腺分泌终端细胞的毒蕈碱受体可引起胞质Ca2+内浓度增高,在不存在细胞外Ca2+时,这种释放伴有Mg2+浓度的减低,强烈提示Mg2+可能进入内质网以维持电荷平衡。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Ca2+从内质网中的释放也完全阻断了Mg2+浓度的减低;与之相吻合,当Mg2+减低后,给细胞外液中加入Ca2+,可使内质网摄入的Mg2+逐渐释放出来,表明内质网Ca2+摄取过程中伴随着Mg2+的外流。与之相同,测定分离的肝细胞内质网Ca2+的释放过程,发现当溶液中不含Mg2+时,内质网Ca2+的释放就明显受阻,说明Ca2+释放伴随着Mg2+摄取。
与质膜Ca2+泵不同,SERCA的特异性抑制剂是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毒胡萝卜素可与SERCA的10个跨膜区中的第三个跨膜区结合,使SERCA处于完全失活的状态。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毒胡萝卜素特异性抑制SERCA,对质膜Ca2+泵没有影响。它已成为研究IP3控制Ca2+池的有力的工具。测定完整细胞中IP3控制的Ca2+池的容量的简单方法,就是用毒胡萝卜素处理细胞。由于毒胡萝卜素极易通过细胞膜,所以很快抑制SERCA,引起Ca2+迅速的泄漏。一般在5~7分钟内可引起该Ca2+池的完全排空。已经证明,唾液腺细胞IP3控制的Ca2+池对毒胡萝卜素敏感。
SERCA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可以逆向运转,从而合成ATP。这种逆转运是利用肌浆网或内质网的Ca2+梯度。这种现象的意义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缺氧状态下ATP减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