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研究历史 

氟斑牙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公元前232-262年,晋代嵇康著的《养生论》中记载“龋居晋而黄”,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是因为过量氟而引起的,但在实践中观察到了特定居住地区的人牙是黄色的事实,并以简略的五字加以描述,使人一目了然。1963年研究证明山西太原等地区有氟斑牙流行,是地方性氟中毒为害的地区。 

Kuhns(1888)以变色牙为名最早报告氟斑牙。Eager(1901)报告从意大利那不勒斯移民到美国的人中,牙有黑褐色的颜色变化,以及有釉质缺损表现,认为此现象发生于一定地区。Mckay在科罗拉州行医中发现许多患者有褐色的牙而称为“Colorado brown stain”。在与Black的共同研究中,1961年Black和Mckay两人在论及牙的这种损害时,首先采用“斑釉(mottled enamel)”一词,已意识到斑釉牙的发生与饮水中含有的某种物质有关。于是进行了无机化合物的毒性研究,发现从食物得到大量氟的动物,牙所发生的变化,非常近似于斑釉牙。Smith等(1931)证明了氟斑牙是机体摄入过量的氟所造成的。同年,Churchill首先肯定饮水中过高的氟是引起氟斑牙的主要原因。不少学者探索氟斑牙原因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氟斑牙患者的龋病较少。此后,研究饮水氟和龋病关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从发现一种牙病(氟斑牙)的病因到发现另一种牙病(龋病)的预防。 


氟斑牙与龋病的关系 

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有氟斑牙流行的地区,人群龋病患病较少。很多国家的医学家的研究如何利用饮水中的氟来预防龋病。美国公共卫生研究院的H.T.Dean(1933-1942)对美国22个城市的饮水含氟量及2~14岁男女儿童口腔健康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发现饮水含氟量低于0.8mg/L时,无氟斑牙;饮水含氟量为1~1.2mg/L时,轻度氟斑牙,发生率在10%以下;饮水氟超过1.4~1.6mg/L时,较多的牙表面出现淡黄色或褐色斑点;超过2.5mg/L 时,则大多数人的釉质出现黑褐色斑点,甚至釉质缺损。饮水氟浓度与氟斑牙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而与龋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Dean等认为:以1mg/L的饮水氟防龋时效果最佳,所引起轻型以下的氟斑牙率小于10%;而这类氟斑牙既不影响美观,又不妨碍健康。Dean的研究结论,促使美国在高龋病率的城市开展了自来水加氟防龋,成功地减少了龋病发病率,这是Dean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研究历史

氟斑牙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公元前232-262年,晋代嵇康著的《养生论》中记载“龋居晋而黄”,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是因为过量氟而引起的,但在实践中观察到了特定居住地区的人牙是黄色的事实,并以简略的五字加以描述,使人一目了然。1963年研究证明山西太原等地区有氟斑牙流行,是地方性氟中毒为害的地区。


Kuhns(1888)以变色牙为名最早报告氟斑牙。Eager(1901)报告从意大利那不勒斯移民到美国的人中,牙有黑褐色的颜色变化,以及有釉质缺损表现,认为此现象发生于一定地区。Mckay在科罗拉州行医中发现许多患者有褐色的牙而称为“Colorado brown stain”。在与Black的共同研究中,1961年Black和Mckay两人在论及牙的这种损害时,首先采用“斑釉(mottled enamel)”一词,已意识到斑釉牙的发生与饮水中含有的某种物质有关。于是进行了无机化合物的毒性研究,发现从食物得到大量氟的动物,牙所发生的变化,非常近似于斑釉牙。Smith等(1931)证明了氟斑牙是机体摄入过量的氟所造成的。同年,Churchill首先肯定饮水中过高的氟是引起氟斑牙的主要原因。不少学者探索氟斑牙原因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氟斑牙患者的龋病较少。此后,研究饮水氟和龋病关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从发现一种牙病(氟斑牙)的病因到发现另一种牙病(龋病)的预防。

氟斑牙与龋病的关系

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有氟斑牙流行的地区,人群龋病患病较少。很多国家的医学家的研究如何利用饮水中的氟来预防龋病。美国公共卫生研究院的H.T.Dean(1933-1942)对美国22个城市的饮水含氟量及2~14岁男女儿童口腔健康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发现饮水含氟量低于0.8mg/L时,无氟斑牙;饮水含氟量为1~1.2mg/L时,轻度氟斑牙,发生率在10%以下;饮水氟超过1.4~1.6mg/L时,较多的牙表面出现淡黄色或褐色斑点;超过2.5mg/L 时,则大多数人的釉质出现黑褐色斑点,甚至釉质缺损。饮水氟浓度与氟斑牙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而与龋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Dean等认为:以1mg/L的饮水氟防龋时效果最佳,所引起轻型以下的氟斑牙率小于10%;而这类氟斑牙既不影响美观,又不妨碍健康。Dean的研究结论,促使美国在高龋病率的城市开展了自来水加氟防龋,成功地减少了龋病发病率,这是Dean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氟的防龋作用,并不是通过形成氟斑牙才获得的,当釉质内含有足够量的氟而又未出现氟斑牙时已具有明显的抗龋力。重度氟斑牙造成表层釉质缺损,患龋风险反而增加。

氟斑牙的流行情况

作为氟中毒病最早出现的表征,氟斑牙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呈多发、群体性;有生活环境的共同性;能确认在饮用水中含有过量的氟;存在耐龋蚀性。


氟斑牙的流行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其发病率与当地水、土壤、空气及食物中的含氟量过多密切相关。一般情况认为饮水氟含量以0.8~1.0mg/L为适宜浓度,超过此浓度就可能引起氟斑牙的流行;如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一些地区,水氟浓度超过3mg/L。我国的一些高氟煤矿区,如云、贵、川、重庆三峡等高寒地区,饮水氟浓度很低,由于燃高含氟煤取暖、烘烤粮食而造成气源性氟污染,土壤、空气、食物中的氟含量很高,居民从粮食、空气中摄入了过多的氟,也会产生氟斑牙。氟斑牙的流行及其严重程度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如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饮水多摄入的氟也多,氟斑牙的患病率及患病程度也高。


氟斑牙流行情况的国家性调查数据仅有1986-1987年美国国立牙科研究所(NIDR)的流行病学调查和1999-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流行病学调查。


饮食也是机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氟含量差异较大,有的食品如茶叶、海产品等含氟量高,而经过加工的食品含氟量往往高于原食品的数倍;而不同的煮食、饮食习惯,食物的氟含量也不相同,如加水多、煮食物时间长的食品,含氟量高;若加入茶叶、海产品煮成的汤、煲等含氟量高;有的食物添加剂如泡打粉、点豆腐用的卤水等都能提高食物的含氟量。长期食用这些高含氟量食物的地区,氟斑牙流行的严重程度就较其他地区高。因此,只要某地区人群摄氟量过高,该地区氟斑牙就有可能流行。


氟对牙的损害,主要是在牙发育矿化时期,若牙齿完成矿化,如恒切牙在4岁半,恒第二磨牙及其他牙在7岁后,则可避免氟的损害。氟斑牙的发生一般在7~8岁前已基本形成,其表现是牙齿萌出后才被发现。全部牙发育和矿化在不同的年龄中发生,氟斑牙和个体摄取的氟量有直接关系;当婴儿出生后1~3岁时,氟的摄入量最多,釉质对氟也最为敏感,氟斑牙侵犯切缘和牙尖部位。釉质越厚受氟损害越严重,因中切牙切缘没有牙本质,全层均为釉质,中切牙受损最严重。由于各个牙发育的时间不尽相同,随着不同时期摄氟量的不同,牙齿受氟损害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乳牙的釉质薄、矿化时间短,乳牙本身呈乳白色,并有“胎盘屏障”、“乳腺屏障”的作用,乳牙受氟影响较小,乳牙氟斑牙表现较轻,临床上以乳第二磨牙为多见,常与恒第一磨牙同时发现,其次是乳第一磨牙。在牙面位置上,乳牙的病变多在牙颈部,其白垩色较恒牙淡,故乳切牙诊断较为困难,常被忽略。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