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环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故适宜于多种细菌及其真菌寄生。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机械性刺激因素如尖锐的牙尖及牙齿边缘、残根、残冠和不良修复体,进食时的咀嚼摩擦,冷、热、酸、辣的刺激等,以上原因使口腔黏膜直接受到威胁而可能引起疾病。 


病毒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

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等。作为与口腔诊疗有关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咽炎和喉炎。 

2.疱疹病毒感染:

原发性疱疹口炎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变,可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龈炎。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数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史,潜伏期4~7天,继之出现全身发热、头痛、身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经过1~2天前驱期,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边缘龈也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损害;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若水疱破溃后可引起大面积溃疡,并能造成继发感染。其原发感染也可在体内广泛播散,引起疱疹性脑炎、脑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在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以后,不管其病损程度如何,有30%~50%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唇或口唇处,故又称之为复发性唇疱疹。

虽然复发性唇疱疹是本病最常见的复发形式,但少数复发损害可影响到硬腭。这些口腔内的复发性疱疹感染仍有自限性,由于机体的免疫力使病损局限,其全身反应较轻。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也可侵犯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损害可见于颌、眼、面颊、颏部、唇口、腭、舌、颊、龈等部位,更多为单侧不超过中线。该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加重,病期延长,有的病人痊愈后神经症状可迁延数月或更长时间。 

3.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由于其患病率高,且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多,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其牙龈往往有炎症,在接受口腔治疗中其唾液、血液、龈沟液等可直接污染口腔诊室环境,同时含有HBV的血清可直接通过误伤的皮肤污染口腔医务人员,因此所有病人均应视为潜在的HBV感染者,均有潜在的传染危险性。    

病毒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

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等。作为与口腔诊疗有关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咽炎和喉炎。


2.疱疹病毒感染:

原发性疱疹口炎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变,可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龈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数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史,潜伏期4~7天,继之出现全身发热、头痛、身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经过1~2天前驱期,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边缘龈也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损害;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若水疱破溃后可引起大面积溃疡,并能造成继发感染。其原发感染也可在体内广泛播散,引起疱疹性脑炎、脑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在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以后,不管其病损程度如何,有30%~50%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唇或口唇处,故又称之为复发性唇疱疹。虽然复发性唇疱疹是本病最常见的复发形式,但少数复发损害可影响到硬腭。这些口腔内的复发性疱疹感染仍有自限性,由于机体的免疫力使病损局限,其全身反应较轻。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也可侵犯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损害可见于颌、眼、面颊、颏部、唇口、腭、舌、颊、龈等部位,更多为单侧不超过中线。该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加重,病期延长,有的病人痊愈后神经症状可迁延数月或更长时间。


3.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由于其患病率高,且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多,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其牙龈往往有炎症,在接受口腔治疗中其唾液、血液、龈沟液等可直接污染口腔诊室环境,同时含有HBV的血清可直接通过误伤的皮肤污染口腔医务人员,因此所有病人均应视为潜在的HBV感染者,均有潜在的传染危险性。

丙型肝炎:该病毒是口腔医疗中的一种危险传播因素,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和唾液。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仅能在已有HBV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复制的一种病毒。急性丁型肝炎有两种类型,即合并感染和表面感染。前者同时存在急性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但有自限性,很少导致慢性肝炎;后者为慢性HBV携带者的急性丁型肝炎感染,多转为慢性暴发性肝炎。

细菌感染

1.球菌性口炎:球菌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主要以多种球菌感染为主。临床表现虽常以某种细菌感染为主,常为混合性感染。本病损害以假膜为特征,所以又称为膜性口炎或假膜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偶见于成人。内外环境改变、防御能力下降时,如感冒发热、传染病、急性创伤、感染,以及滥用抗生素、激素、化疗和放疗,口内细菌增殖活跃,毒力增强,菌群关系失调,即可发病。

葡萄球菌性口炎: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炎,多见于儿童,以牙龈为主要发病区。表现为牙龈充血、肿胀,有暗灰白薄的假膜,易被拭去;牙龈乳头及龈缘无破溃糜烂;在舌缘、颊咬合线处可有充血、水肿,多有尖锐灼痛。

链球菌性口炎:其儿童发率较高,常伴有上皮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呈弥散性急性龈口炎,受累组织呈鲜红色。唇、颊、软腭、口底、牙槽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表浅上皮和糜烂,有略为高起的假膜,剥去假膜则留有出血糜烂面,不久又重新被假膜覆盖。有轻度口臭和疼痛。

肺炎球菌性口炎:好发于硬腭、口底、舌下及颊黏膜。在充血、水肿黏膜上出现银灰色假膜,呈散在斑块状。


2.坏死性溃疡性龈口炎:本病同义词病名很多,如奋森口炎、假膜溃疡性口炎、梭螺菌龈口炎、腐败性口炎等。其病原为梭状杆菌和螺旋体。正常情况下,口内两菌共生,单独一般不易感染该病。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则可使这两种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在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状况不佳时则发病迅速,病损严重。

本病常是复杂混合感染,好发于前牙牙龈,主要特征为牙龈缘及龈乳头形成穿掘性坏死溃疡。可波及多个牙齿,溃疡边缘不整齐,互相融合成大片溃疡面,并向周围及深层侵犯。除牙龈病损外,可波及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局部形成不规则形态的坏死性深溃疡,其上覆盖灰黄或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本病因有剧烈疼痛而影响到说话及进食,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真菌感染

由于全身大量应用抗生素、激素、或久病后全身抵抗力降低,或因局部创伤、皮肤潮湿使局部抵抗力降低等,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黏膜和皮肤念珠菌病。口腔念珠病仅为表层感染,一般并不发展为播散性器官感染。


急性伪膜性念珠菌病:又称为鹅口疮或雪口。多见于婴儿,成人较少见,但久病体弱者也可发生。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绒状膜,轻时病变周围的黏膜无明显变化,重则四周黏膜充血发红。绒状膜不易剥离,如强行剥离则出现渗血,且不久又有新的绒膜形成,伴有口干、烧灼、疼痛等自觉症状。


急性萎缩性念珠菌病:又称抗生素性口炎。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弥散性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两颊、上腭及口角亦可发生红斑。由于上皮萎缩变薄,故黏膜表面发红。伴有口干、烧灼感及疼痛等自觉症状。

艾滋病的口腔病变

艾滋病除具有全身性疾病和体征外,口腔黏膜的病变愈来愈引起口腔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其口腔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等。

细菌感染:包括坏死性牙龈炎、进行性牙周炎、放线菌病、肺炎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窦腔炎、根尖周炎、颌下蜂窝织炎。

病毒感染:包括疱疹性口炎、巨细胞病毒感染。

口腔溃疡:Volpe曾报道了1例艾滋病病人口腔溃疡特点,溃疡边缘下面的骨质有坏死,黏膜培养有鸟分枝杆菌生长。

艾滋病相关性牙周炎:近年来,在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牙周损害,临床上早期常表现为龈乳头坏死、溃疡、疼痛及出血,随后迅速地破坏牙周附着及骨组织。

艾滋病坏疽性口腔炎:坏疽性口腔炎是一种罕见综合征,主要见于免疫缺陷或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其表现为牙龈炎、口腔严重水肿,不能进食及说话,并有慢性腹泻和体重减轻,可闻到口腔恶臭味。若两侧蜂窝织炎延伸到上颌骨处,X线检查显示牙骨坏疽,颌骨正常。口唇、口腔底部、牙龈和舌头组织显示浸润性坏死。弥漫性炎症和坏死若已影响到口腔黏膜、黏膜下、肌肉和结缔组织,则可引起骨髓炎。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