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病人大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其护理的重点在于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3个阶段: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护理内容。手术前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手术到将病人送入手术室;手术(中)期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到病人手术后被送入麻醉苏醒室或病房;手术后期是指病人进入麻醉苏醒室或病房到病人出院或基本康复。
手术前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前护理的重点是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做好必需的术前准备,纠正病人存在或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使手术的危险性降至最低。
一、手术病人早期的身心准备
(1)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详细的入院介绍:热情地接待病人,介绍医院的环境、常规工作、访客时间、用餐时间、专业护士及责任医师等。
鼓励病人表达其害怕及担心的事项:与病人积极沟通,引导病人角色转换。
耐心细致地做好健康教育:向病人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步骤,与麻醉、手术及疾病相关的知识,指导病人有关手术后必须施行的活动,如深呼吸、咳嗽、翻身、床上使用便器、肢体的活动方法等。
减轻病人对手术室的恐惧:手术前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到病房探望病人,采用病人易接受的方式如语言、图片、手册及录像等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指导和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对手术室的陌生感,获取一些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知识。
增加病人对全麻后苏醒过程的了解:麻醉苏醒室(或ICU)的护士术前1日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全麻苏醒期的特点、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护理配合。
安排娱乐性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节目等,帮助病人放松。
帮助获取社会支持:加强对亲友的卫生宣教,获得亲友对病人的精神支持。
(2)补充营养
鼓励病人进食平衡膳食。对不能进食者应从静脉给予必要的营养补充如氨基酸、蛋白质等,以保证机体需要量。
(3)预防感染
皮肤的准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皮肤准备的时间一般在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当天进行。当涉及头皮或额瓣转移的手术须剃光头发;面部手术时要剃须,鼻唇部手术应剪去鼻毛。腮腺区手术、下颌骨切除术等需剃发至患侧耳后3~5 cm毛发。颈部手术备皮范围为颈周至胸前乳头平面,包括双肩。取腓骨肌皮瓣时,备皮应从国窝上2~3 cm至足部。行前臂皮瓣移植手术时,应剪短指甲。在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时应注意:备皮范围大于手术区5~10 cm;防止剃破皮肤引起感染;注意保暖;对凹凸不平、有隐窝及窦道者,用酒精纱布擦洗去垢后再行常规备皮。
术前1日做好个人卫生:洗澡、理发及剪短指(趾)甲。
用1/5 000氯已定或口泰漱口,牙洁石过多者应行牙周洁治。
术前1日做相应的抗生素过敏试验,并记录结果。
(4)完善常规术前检查及填写手术、麻醉志愿书
护士应了解各种检查的结果,在签手术同意书之前,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手术及麻醉的问题。
二、术前晚病人的准备
胃肠道的准备:成人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4小时开始禁饮,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误吸。全麻病人术前晚行开塞露通便。禁食期间,需注意病人有无血糖过低的现象,虚弱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可于术前由静脉补充液体。
手术前晚协助病人放松,促进舒适与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三、手术当天病人的准备
一般准备:检查病历资料、手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有变化立即通知医师。除去病人身上的饰物、发夹、义齿、指(趾)甲油、口红等,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无家属者可由2名护士与病人一起清点后妥善保管。不能取下的饰物用纱布包裹固定。排空膀胱或行留置导尿。更换手术衣,头皮部手术将短发扎成小束,戴上手术帽及识别手圈或脚圈。
术前30~90分钟给予术前药物,护士必须做到适时、准确地给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护送病人到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或麻醉师交接病情及所带物品。护送过程中,护理人员须陪伴在病人左右,密切观察病情,防止病人跌伤。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家属随时保持联系,以减轻家属的焦虑心理。
手术(中)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中)期护理的重点是主动配合手术,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技术及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确认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及术前准备情况。
保证病人的安全:病人接入手术间后应有医务人员陪伴,防止病人坠床。
严格消毒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物品灭菌效果必须得到保证,手术室内空气菌落数达到要求范围。特殊感染的手术病人须采取隔离措施并做特殊处理。
仔细认真核对手术所使用的用物:手术开始前、缝合体腔前、缝合体腔后应详细清点纱布、器械、缝针的数量并记录、签名。
正确使用电凝器:各种绷带及约束带的支撑部位加上护垫,用力适当,定时评估病人的皮肤、肢端神经血管功能情况,防止烫伤。
主动、积极地配合手术:器械护士熟悉病史及手术部位、手术名称,主动、准确地传递器械,与手术医师配合默契。巡回护士保证病人正确的卧姿,了解手术进程,及时提供手术急需的物品、器械等。
注意保护病人:避免病人身体不必要的暴露,维持室温在22~25℃。
与家属保持联系:手术过程中应适时告知病人家属有关手术的进展情况。
手术后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后护理的重点是根据病人的手术情况和病情变化等确定护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防治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1.保持适当的体位
意识未恢复的病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意识恢复的病人摇高床头,采取半坐卧位,利于肺扩张和引流。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上肢勿压迫胸部,以免影响胸部呼吸运动。
2.严密观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心电图及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主诉,发现异常,早做处理。
3.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的速率、节律及深度,浅而慢的呼吸可能是呼吸困难的早期表现。
观察呼吸功能异常的其他症状,如病人有无躁动不安、呼吸浅快、发绀、鼾声及喘鸣声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病人可留置人工气道如鼻咽、口咽通气道及气管内插管来维持良好的通气状态。若病人保留有气管内插管或通气道,应维护人工气道的正确位置,待病情许可后方能拔除。随时抽吸呼吸道、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术后第1天鼓励病人每小时至少深呼吸10次,以促进肺扩张和换气;此后,鼓励病人每2小时做数次深呼吸。对痰多者帮助叩击背部,指导病人做有效的咳嗽,以利痰液排出。疑有颅内压增加(如头部外伤、双侧颈淋巴清扫、颅颌面联合根治术)时应限制病人剧烈咳嗽。
4.维护循环系统的平稳及水、电解质的平衡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ECG等)的变化,早期发现异常,早做处置。
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及温度,病人的皮肤是否出现苍白、湿冷等,以及周围脉搏。
维护静脉通道的通畅,保证液体的匀速、有效输注。特殊情况如老年、小儿、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液体输注速度应严格遵医嘱。
准确记录出入量,若尿量每小时少于30 ml须通知医师处置。
5.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叮嘱病人术后须按要求的饮食类别进食,需经鼻胃管进食者应给予耐心说明,以取得合作。
全麻病人清醒6小时后无呕吐者可给少量温开水或糖水,以后视手术情况遵医嘱食用鼻饲流质、流质或半流质。
观察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量、颜色及性状变化,警惕大手术后病人可能出现的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禁食病人以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以静脉营养(TPN)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鼓励病人活动,提供美味可口的饭菜以增加食欲。
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伤口感染,促进病人舒适。
6.维持正常的排尿功能及预防泌尿道感染
观察尿液的性质、颜色、量、气味和浓度。
当液体补充量正常、无特殊情况发生时,一般病人术后6~8小时可自行排尿。当病人不能自行排尿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助排尿。常见的诱尿措施有:听流水声、局部热敷、吹口哨、温水行会阴冲洗,诱尿无效时应考虑导尿。
放置导尿管的病人应保持引流畅通,鼓励多喝水。
7.伤口的护理
观察伤口肿胀情况及敷料包扎松紧度,若包扎过紧影响呼吸时须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敷料上有渗出时,须用笔在浸湿的敷料边缘做记号以勾画出当时的范围,并记录日期、时间、量、颜色、性质等,以利观察评估。
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感染伤口的渗出液、引流液会刺激伤口周围的皮肤,可用凡士林、氧化锌软膏擦于伤口周围的皮肤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8.疼痛的护理
评估病人疼痛的原因并给予处理,如敷料包扎过紧且情况允许时可松开过紧的绷带,缓解疼痛。
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手术后24~48小时通常会给予麻醉性止痛剂,48小时后改用非麻醉性止痛剂来减轻病人疼痛。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进行止痛。
将病人安置于舒适的体位,指导病人在咳嗽、翻身时用手按扶切口部位,减少对切口的张力性刺激,减轻疼痛。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并给以解释。
指导病人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如按摩、放松或听音乐等。
配合心理疏导,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
9.心理支持
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或其他损伤、疾患易致病人面部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因此,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告知病人伤口愈合过程,取得家属支持,鼓励病人逐步适应面部外观。
10.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出院后可继续日常活动;避免压迫、撞击术区;晚上睡2~3个枕头,适当抬高头部。告知病人遵医嘱服药。
出院1个月内避免进食辛、辣、硬的饮食,进食营养丰富的平衡膳食。
用柔软的牙刷刷牙,每餐后漱口;保持切口处干燥,洗脸时勿触及伤口,洗头时头稍向后倾,避免水污染伤口。
出院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返院检查,如呼吸困难,伤口出血、裂开、肿胀,体温超过38℃,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或持续不愈症状。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及护理,病人是否达到: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能说出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知识;营养状态得以维持,无明显体重下降;休息睡眠充足;无意外伤害发生;呼吸道通畅,无窒息发生;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或发现处理及时;术后呼吸功能改善;吞咽能力得到提高或恢复正常;能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