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调查之前必须要有周密和全面的调查设计来统一认识、方法和标准,从而达到预期的调查目的,并使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调查目的、对象和范围
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因目的不同则调查的内容、方法、对象和范围也就不同。口腔流行病学的调查目的:明确口腔疾病在某一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分布特征和流行状况;查明口腔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提供有效预防措施及结果评价;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标准和指数
标准 一个理想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是:方便简单、易于应用和推广;可以客观地反映临床实际情况;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高度的可重复性;能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调查标准是根据调查人群不同疾病的患病情况而确定。
指数 用数值衡量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患病人数、患病的严重程度。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一、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是根据调查目的所要求的预期分析指标而确定。对调查项目要求精选和慎重,设计项目不宜过多,但也不能遗漏任何有关项目。一旦在设计时遗漏某些重要项目,将会使调查资料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要求采用统一名词、术语。调查项目可分为一般项目、口腔健康状况项目、问卷调查项目。
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常位于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开头部分,包括受检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居住地等信息。
口腔健康状况项目:本部分内容直接反映受检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应根据调查目的而定。常见的调查项目有:龋病、牙周病,其他如口腔黏膜病、氟牙症、釉质发育不全等。
问卷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识、态度与信念、口腔卫生行为、牙科服务使用、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等内容,如刷牙频率、牙膏的选择、看牙医行为等。
二、调查表格
即把调查项目有顺序地排列成表供调查者使用,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设计相应的调查表。
牙位的标准代号:检查表及其所列项目都必须使用标准代号,否则调查资料无法输入计算机标准程序进行统计,难以完成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工作。记录调查结果的标准和各种代号的含义可从WHO获得,建议调查组每个成员人手一份。表格设计中,各格旁边均有记录代号的说明,每格都编有一识别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程序上的位置,要求填写必须清楚和正确。表格内牙位标记,国际上均采用1970年国际牙科联盟(FDI)所提出的二位数标记法,即第一位数字说明牙齿所在分区,第二位数字表示牙齿在牙列中的位置。例如,右上侧第一恒磨牙读“1、6”,不读“16”。除FDI的标记系统外,在美国还有使用另一种标记系统,如右上第三磨牙记为01,按顺时针方向,到右下第三磨牙记为32。
调查表项目:在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通常使用的是WHO提出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基本口腔健康和治疗需要临床评价》,1997年,第四版)中列出的调查项目进行调整使用。调查表的项目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应遵循以下原则:
调查项目所使用的语言要准确、简练,表达的意思要清楚,尽量通俗易懂,不产生歧义;
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特别是在选择性答案的调查设计中,应使所有可能的回答都在表上得到反映;
调查的内容尽量选用客观指标来表达;
尽量获得定量的资料,减少定性的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
一、普查
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般1~2天或1~2周,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又称全面调查。目的不同普查的调查内容各异,有的是为了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疾病,如口腔癌与癌前病变的调查;有的是为了了解疾病的患病状况与分布,为制订具体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或作为社区人群试点的基线资料。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按照科学原理和计算,从所要研究的人群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人群进行调查,取得资料,并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为查明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现患情况或流行强度,多用抽样调查方法。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省时间、省劳力和省经费,且所取得资料同样具有代表性。以抽取样本应足够大为前提条件,调查的数据可信度会较好。具体的抽样调查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单纯随机抽样:是按一定方式以同等概率抽样的方法如使用随机数字抽取样本。
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先对抽样对象进行编号,然后再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层,如年龄、性别、居住地等,再在每一层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将所抽取对象合成一个样本。
整群抽样:即以群体为单位,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群,对被抽取的群中的全部对象进行调查。
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在大规模调查中常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如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即是采用这种方法。
三、预调查
又称试点调查。在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之前所进行的小型调查。通过试点调查可以初步了解群体患病的变异情况,发现其他尚未列入的调查目的,完备调查项目设计。同时还可以使调查人员统一标准,取得经验,为正式调查打好基础。
四、捷径调查
又称探索性调查。其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人群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人力、物力。这种调查方法可以节省时间、财力和人力。
样本含量
研究对象的数量即为样本含量。流行病学调查中,样本含量过小,不能代表总体,样本含量太大则造成浪费,因此调查前需要根据拟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患病率、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等确定样本含量。为使调查结果具有可靠性,要求一定数量的样本含量,以减少抽样误差。样本含量愈大,可靠性愈大,抽样误差小,但需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愈多。现况调查样本含量的估计常用以下公式:
式中,t=1.96,为了计算方便,设t值为2; d为允许误差;P为某病预期现患率;Q=1 -P;N为受检人数。
允许的抽样误差不同,样本含量也不同。为确保原始资料整理统计使用,可在计算的基础上稍增加一些样本含量。
误差
现场调查中有许多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不易控制,故误差是不容易避免的。但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减少误差。影响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真实结果的因素主要有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或称偏倚)。WHO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调查者之间的技术误差低于20%,重复检查的符合率高于80%。技术误差规定要求愈严格,所得资料就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