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介: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患者的血小板遭到药物性血小板抗体的免疫破坏,抗原抗体反应在外周血小板膜上发生,一般不影响巨核细胞常见的药物包括植物碱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一、症状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有潜伏期,其长短常随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异,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年,中位时间为14天。例如,奎宁和奎尼丁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在服药后12h内发病,但是,潜伏期也可长达数月;头孢菌素只要数天;利福平数月;硝酸甘油约需5个月。

  本病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有时出血症状严重,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临床症状随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而异,血小板破坏增多时,若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良好,血小板的破坏与代偿性增生相平衡,则血小板减少不明显,临床上可无出血症状。

  国外统计247例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9%)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其中2例死于严重出血;68例(28%)有可见的较为轻微的出血症状;96例(36%)仅有紫癜,出血症状不甚明显,余下60例(27%)无出血症状。

二、诊断

  有药物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

推荐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