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31 14:03:48作者: 郑法雷
郑法雷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的著名肾脏病学专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姓名:郑法雷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医学博士
专业背景
郑法雷教授出生于江苏,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1982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研究生。1985年9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肾脏病-高血压科做博士后研究。郑法雷教授从医50余年,1982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后曾任肾内科副主任、主任。
临床专长
郑法雷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擅长急慢性肾脏病,尤其是慢性肾功损害及并发症、肾小管间质肾病、药物性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小球病变等。
郑法雷教授专业擅长: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征、IgA肾炎、狼疮性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肾炎、肾缺血、肾炎综合征、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学术贡献
从医50余年,1979年后主要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重点为慢性肾病代谢紊乱与营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干预、肾小管病变及药物肾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国内首先报告慢性肾衰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研究结果,率先应用必需氨基酸与复方α酮酸治疗慢性肾衰,并报告该疗法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延缓肾衰进展的作用,该研究曾于198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此后在慢性肾衰代谢研究方面,又率先报告尿毒症患者食欲素、瘦素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等。1988年后在国内首先报告IV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与生化特点。1991年后与同行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在药物肾毒性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药物引起细胞凋亡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与合作者共同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997年后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并首先报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2007年获中国医科院院校90周年论文奖。曾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关研究项目,以及卫生部、医科院等有关科学基金项目。1980年后已发表各种医学论文300余篇,与他人联合主编医学专著5部,包括“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肾脏病学分册”、
“肾脏病临床与进展”、“血液净化学”、“慢性肾功能衰竭”、“简明肾脏病学”等;主译“康氏现代治疗学”。此外,参与30多部专著、教科书的编写。
学术任职
郑法雷教授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分会高血压与电解质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北京肾病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委、华北地区肾病协作组主委(组长)、北京肾病学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主编。
患者评价
郑法雷教授虽然年过古稀,但仍然没有离开临床一线。每周都能在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看到郑教授熟悉的身影。
有些病友反应,从郑教授看诊就能感受到“相对论的存在”:正在看诊的病友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郑教授抽丝剥茧的分析病情后,往往能得到非常详尽的治疗方案;但在诊室外面等待的病友感觉却是“度日如年”,在羡慕的同时又有点焦急,非常期待能早点向郑教授询问一下自己的病情。
面对每位病人,郑教授都会尽心诊治,争取蕞大限度的解除患者的病痛,早日让患者能够恢复健康。
团队介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