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稀简介: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如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症状:腹泻、发热、及腹部绞痛,约25%患儿便中带血。
多数患儿呈自限性,数日后自愈。
病例有逐渐增多趋。平均潜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潜伏期延长。腹泻前可有发热、腹痛等前驱症状,偶可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病
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以1~3岁最多,大便常带血,镜检可见白细胞。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明显升高。
多并发于其他感染,多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大便症状:
每日3~4次或稍多,黄色稀水样,偶呈豆腐渣样,泡沫较多,带粘液。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及菌丝。
尸检查到肠道血管内及周围大量毛霉菌。
5~7月分多发。
多起病较缓,开始轻泻,不发热,很少吐。后期呕吐和低热常与脱水同时出现,多呈等渗性或低渗性脱水。
大便症状:
多呈蛋花汤样,色淡黄,有时粘液较多,偶见血丝,有腥臭味。
O111、O126、O127、O128肠炎:大便中可有白色脓液。
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泻水样便量多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细菌侵入小肠粘膜,引起溃疡,大便中常带少量脓或血。
主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好发于2岁以下小儿,潜伏期1~3天。
症状:
起病急,早期出现呕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严重口渴及烦躁,体温在38~40℃,腹胀较明显,,脱水多呈轻度或中度等渗或高渗性。
抗生素治疗无效,多在5~7日内自然痊愈,偶见危重病例末期出现紫绀救。
大便症状:
起病1~2日即开始排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粘液少,很少腥臭味。
多继发于口服大量广谱抗生素后。
症状:呕吐、发热、腹泻。呕吐常在发热1~5日前出现。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或更多。
体液丢失多,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重,甚至发生休克。
见于渗出性体质小儿。
生后排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多。
不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正常。添加辅食后,大便恢复正常。
大便早期呈水样,潜血试验阴性,之后呈暗红色果酱样。
脱水重,可早期出现休克。中毒症状重者可昏迷、惊厥。
治疗后腹泻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胀较重,高热、频繁呕吐,重者吐咖啡样物。
注意流行情况,询问接触史,同时进行培养鉴别。
症状:排便前常哭闹,里急后重。大便虽频繁,但每次量不多,常无脓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