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稀简介: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如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于迁延。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 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