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猪囊尾蚴病简介:猪囊尾蚴俗称囊虫(bladder worm),是链状带绦虫即猪肉绦虫(teania solium)的幼虫。虫体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8mm,其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由外部的皮层和内部的间质层组成。间质层有一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当受胆汁刺激后可以翻出。囊尾蚴可以侵犯人体多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病变。侵犯眼部时,眼内多于眼眶,眼内见于玻璃体内,眼眶见于眼外肌内。囊尾蚴寄生会造成严重的眼组织及视功能损害。猪囊尾蚴是猪绦虫的幼虫期,寄生于人体可引起猪囊尾蚴病,即囊虫病。猪囊尾蚴寄生于眼部则引起眼猪囊尾蚴病。如寄生于眼睑,则可扪及一无痛性不红肿的包块。寄生于结膜时,结膜充血水肿且有异物感。眼内虫体死亡后,则因虫体蛋白分解发生强烈刺激,甚至引发眼内广泛炎症,后果严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一、治疗:
眼内囊尾蚴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取出囊体,对合并有肠绦虫及全身囊尾蚴者,同时给予内科药物驱虫治疗。
1.手术治疗 过去眼内囊尾蚴取出沿用的方法是经巩膜定位后局部冷凝、热凝或光凝,切开巩膜脉络膜夹取或吸引取出虫体。此法由于定位的准确度不高,且虫体会自行游走常给手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无论囊体在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取出的成功率都不高,反而还会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20世纪80年代玻璃体手术开展以后,运用玻璃体手术既可以完整地取出囊体,减少因囊尾蚴破裂所导致的特异性蛋白反应,又可以切除病变的玻璃体,恢复屈光间质的透明,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适用于玻璃体、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囊尾蚴的取出。对玻璃体囊尾蚴,手术切除混浊变性的玻璃体,游离出囊体,然后吸出。视网膜下囊尾蚴可在寄生部位切开视网膜,游离出囊体,然后吸出,同时作视网膜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若合并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同时切除牵引灶,激光或冷冻封闭裂孔,必要时作气体或硅油填充。
前房内囊尾蚴较为少见,其葡萄膜反应较重,常出现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反应,同时尽快取出虫体。手术在角膜缘经隧道式切口进入前房,在囊尾蚴的下方或后方注入黏弹剂,推压或吸出虫体。结膜下囊虫可直接切开结膜取出。
2.药物驱虫治疗 对眶内囊尾蚴一般不需要手术取出,对合并有肠绦虫或全身囊尾蚴者,特别是合并有脑囊尾蚴者,要同时进行驱虫治疗。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首选吡喹酮(Praziqtlantel),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不仅对绦虫有较高的疗效,对囊尾蚴也有很高的杀灭作用。驱绦虫一般剂量为15~25mg/kg(儿童15mg/kg),一次口服。对囊尾蚴的治疗一般取总量120mg/kg,3~4天内分次口服。对脑囊尾蚴无明显颅内压增高时,总量可用到180mg/kg,20mg/(kg·d),3~4天内服完。其他常用药物还有阿苯哒唑(Albendazole)等,也对绦虫及囊尾蚴有较好的疗效。对脑囊虫用驱虫药治疗时常有反应性颅压增高,治疗时应予注意。
二、预后:
1.取决于囊尾蚴在眼内的寄生部位,存活时间及手术能否顺利取出。对寄生于眼底周边的囊尾蚴若能尽早取出一般预后良好,治愈后一般能保存较好的视功能。若寄生于黄斑部者即使手术取出也将严重影响视功能。囊尾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3~5年,在眼内也可存活1.5~2年,存活的时间越长对眼的损害就越大。眼内囊尾蚴一旦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严重的葡萄膜反应。因此对死亡的囊体也应尽力取出,终止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