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又名休克肺综合征,是在抢救或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综合征。它是肺对不同情况下严重损伤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其特征是严重的进行性呼吸衰竭,尽管吸入高浓度氧仍不能纠正。近年来虽由于对本征的早期诊断及呼气末正压呼吸器的应用,使预后有所改善,但病死率仍很高。1967年Ashbaugh等提出本征类似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群,但为了与后者区别,建议命名为“成人型呼吸窘迫征群”。 本征亦发生于儿童,故欧美学者协同讨论达成共识,以急性(acute)代替成人(adult),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缩写仍是ARDS。
引起ARDS的原发病或基础病很多,其发生常与一种或多种增高危因素有关。儿科最常见的因素是婴幼儿肺炎、败血症、心肺复苏后、感染性休克、误吸和溺水
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败血症、、胰腺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和大量输血等间接原因引起。
吸烟或吸入化学物质、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伤和放射性肺炎、溺水等直接原因引起。
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伤和放射性肺炎。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败血症、溶血危象
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肺炎和全身感染。
吸烟或吸入化学物质、溺水、头部创伤、烫伤、药物中毒等。
上述原因的最终结果是肺毛细血管上皮通透性弥漫性增加,最终造成肺水肿;肺泡和小气道内充满水肿液、黏液、血液等渗出,而致肺透明膜形成,引起明显的右到左的肺内分流,使肺变得僵硬;同时,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大量消耗和破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最终肺泡间隔增厚伴炎症和纤维增生所致。
ARDS时肺部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血管内皮和肺上皮急性弥漫性损伤。近年来认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其发病起关键作用。如远距离的组织外伤或感染(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感染)发生炎症反应,随即有多种炎症介质经自分泌或旁分泌释放入血液循环中,启动SIRS过程。使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微循环障碍,引起间质肺水肿;继之肺表面活性物质继发性缺乏、功能残气量下降、弥漫性肺不张,进一步使肺血管阻力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部气体交换异常,引起严重低氧血症,炎症的持续存在,使肺循环对许多炎症介质的灭活作用丧失,进而导致其他器官的功能损害。各损伤器官又成为进一步的介质释放的源泉,使SIRS持续发展,导致更多的局部和全身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