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简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婴儿期较多见,新生儿也可发病。呈散发,多见于冬春季。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其发病率仅次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继发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鼻窦炎、乳突炎、败血症和颅脑外伤。约20%的病例无原发病灶可寻。
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其血清分型有83种。Ⅰ、Ⅱ、Ⅲ型致病力强。其余各型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多为上呼吸道寄生菌。肺炎球菌呈弹头形,直径约0.5~1.5µm。成双排列时,钝端或尖端相对。有时呈短链状排列或单个存在。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普通染色标本中,因荚膜不易着色,故呈现出不着色的半透明影绕于细菌外围。此荚膜可用特殊染色法染出,有助鉴别。肺炎链球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致病力主要靠荚膜侵袭作用。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短期免疫力,容易复发、再发,与细菌型别繁多,免疫期短有关。
肺炎链球菌为链球菌属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呈矛头状,常以钝端相对、尖端向外成双排列,细胞外壁有荚膜。该菌对温度抵抗力较弱,52~56℃加热15~20分钟即被灭活。对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含氯消毒剂如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水剂5分钟内可灭活。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痰液中可生存数月。荚膜的多糖抗原是肺炎链球菌毒力的必须条件,也是分群和分型的基础。感染肺炎链球菌或接种疫苗后,机体可产生针对荚膜多糖的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Neufeld在1902建立荚膜肿胀实验(quellung reaction),根据多糖成分的不同将肺炎链球菌分为90多个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因调查的时间、区域和研究人群的不同而异。全球各年龄组80%以上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s)与20-30个血清型有关。
肺炎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类是其唯一宿主。肺炎链球菌可定植于正常人的鼻咽部,在儿童鼻咽部定植的比率尤其高,我国5岁以下健康或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鼻咽拭子肺炎链球菌分离率可达20%~40% 。导致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其主要血清型与鼻咽部定植菌的血清型往往一致。肺炎链球菌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由定植菌导致自体感染。细菌可局部播散到鼻窦或中耳导致感染,吸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当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播散繁殖,则可引起侵袭性感染。
脓液和粘连比较集中于大脑表面,顶部较多,有如帽状,脑底脓液较少。晚期病人病变较为普遍而严重。常见并发症有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病程较长者可致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