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简介: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ture)是由于心功能减损,虽然发挥代偿能力后,心输出量仍不能满足静息或活动情况下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体内有关部位发生血液瘀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按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急缓,可以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左右心室发病的先后,可分为左心室衰竭和右心室衰竭;按心力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分为低心排量和高心排量心力衰竭。后者如严重贫血或动静脉瘘等,即使心脏功能无明显降低,心输出量正常或相应增加,敢不能满足需要,而出现心力衰竭。临床以慢性低心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较常见。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主要是由于心脏代偿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静脉系统充血、血容量增加及钠与水潴留所造成。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

一、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正性肌力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以联合应用为佳。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保持半卧位可减轻呼吸困难,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是极重要的治疗措施。应采取各种办法避免烦躁哭闹,解除紧张心情,必要时用镇静剂。可口服苯巴比妥或注射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药,必要时用吗啡0.1~0.2mg/(kg�次),作皮下注射,最大量不超过10mg;

  2.饮食:少量多餐,给予容易消化及富于营养的食物。低盐饮食,应限制盐量,一般每天饮食中的钠量应减至0.5~1g;

  3.限制入液量:静脉每日总液量应控制在60~80ml/kg,匀速补充;

  4.吸氧:对气急和紫绀病儿及时吸氧;

  5.应保持大便通畅;

  6.并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二)病因治疗

  1.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机理

  洋地黄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搏量增加,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从而静脉充血症状减轻。洋地黄可使在体和离本、正常和衰竭的心脏增加收缩力,

  洋地黄的次要作用是减慢心率,一方面因心肌收缩力加强,使静脉压下降,因而反射性代偿性心动过速消除,使窦性心律减慢;另方面洋地黄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使房室结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因此对心房颤动心室率快的病例,心室率下降明显。

  洋地黄类药物有使正常人周围阻力血管张力增加的趋势,从而导致整个周围阻力增加,使心脏的后负荷加剧,所以正常人服洋地黄固然心脏收缩力增加,但由于后荷亦同时加剧,因而心搏量并不增加甚或下降。与此相反,未经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交感神经的张力增加,周围阻力最初是高的,但用洋地黄有效的治疗后,使心力衰竭改善,可能导致周围阻力不变或下降。

  心力衰竭时使用洋地黄可发生利尿作用,其主要原因为心搏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多,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

  (2)常用药物和用法

  洋地黄类药物的选择,视病情轻重缓急而定,儿科多用地高辛,其饱和量为2个月以下或2岁以上患者30μg/Kg。在一般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采用每日维持量疗法,口服地高辛,新生儿8~10μg/kg,婴幼儿10~15μg/kg,学龄儿8~10μg/kg,分2次服。

  病情较重者,口服地高辛首次量为洋地黄化量为1/2,余量分2次,6小时服1次。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病情危急或昏迷、呕吐不能进食者,可注射作用迅速的洋地黄制剂,1次由静脉注入地高辛化量的1/2,余1/2分2次,每隔4~6小时1次。如需要维持疗效,可于末次用药12小时后口服地高辛维持量。由于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略长,故用量应较地高辛减少1/4~1/5。

  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血浓度调整用量,以免发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浓度为1~3ng/ml。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常用于紧急情况,尤其心力衰竭伴有低血压时,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时。

  (1)多巴胺

  作用机理:直接作用于心肌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脑及冠状血管扩张。用药后心脏指数增加,周围血管阻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增加而有利尿作用。

  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相关,小剂量2~5μ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尿量增加;中等量5~10μg/(kg�min),兴奋β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扩张肾血管,尿量增加;大剂量>μg/(kg�min),兴奋α受本,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用量开始宜小,约1~2μg/(kg�min),其后逐渐加大,可达2~10μg/(kg�min)。

  剂量每分钟5~15μg/kg,静脉滴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肾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低血压以及少尿者尤为适用。也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剂量每分钟0.5~20μg/Kg。静脉滴注。或可二药联合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2)多巴酚丁胺

  为新合成的多巴胺侧链诱导体,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静滴开始时为2~5μg/(kg�min),逐渐增加至10~15μg/(kg�min)。也可与多巴胺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3)肾上腺素

  可提高心脏指数及血压,用量0.05~1.0μg/(kg�min),静滴。上述药物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应持续静滴。静注1~2分钟起效,10~15分达高峰,停药10~15分作用消失。

  (3)异丙肾上腺素

  有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但有使心率加愉及血压降低之弊。用量为0.05~0.5μg/(kg�min),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易致快速心律失常,多用于心动过缓者。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静脉注射氨力农,用于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疗。首次负荷量0.5~1mg/kg,5~10分钟缓慢注入。继以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注维持,连用7~10天。也可选用米力农,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静脉注射首次剂量25μg/kg,10分钟后以每分钟0.25~0.5μg/kg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或于停药16小时后改口服。

  3.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改善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加心搏量,其主要原理是扩张动脉阻力血管及静脉容量血管,减轻心脏的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硝酸甘油:能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0.1~10μg/kg;

  (2)酚妥拉明:扩张动脉,减轻后负荷。剂量为每次0.3~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钟左右缓慢静注,必要时隔0.5~1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次最大用量<10mg;

  (3)硝普钠:可扩张动静脉,减轻前后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1~8μg/kg。

  (4)哌唑嗪: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使小动脉及静脉扩张,可减轻心脏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口服后作用可持续4~6小时,用量首剂5μg/(kg�次),每6小时1次。病人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则无此反应。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代偿作用。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再则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前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

  (1)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搏通)

  主要作用是能减轻前后负荷,增加缓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

  剂量:新生儿每次0.1mg/kg开始,日2~3次。开始量宜小,并应监测血压,以后渐加量,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时1次;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开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副作用较少见。副作用有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味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发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易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2)依那普利(乙丙脯氨酸)

  口服开始剂量每日0.1mg/kg,分2次,逐渐增至0.5mg/(kg�d)。曾报道依那普利治疗严重心衰婴儿8例,年龄4天~12周,其中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心肌炎各1例。经治疗2周后,除心骨炎1例外,余7例心衰均明显好转,低钠血症恢复,血尿素下降。首剂用药后血压下降均<1.3kPa(10mmHg)。平均剂量为0.26mg/(kg�d)〔0.12~0.43mg/(kg�d)〕。

  (3)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可与地高辛

利尿剂联合应用。临床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变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均有效。

  5.心肌代谢赋活药的应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剂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输注速度为每分钟10ml。7~10天为一疗程。

  2)辅酶Q10:剂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应一3个月。

  3)极化液及能量全剂:极化液(10%葡萄糖10ml中,加10%氯化力争上游3ml和普通胰岛素4U)及能量保剂(辅酶A50mg、三磷酸腺苷20mg和细胞色素X30mg)可改善心肌代谢,作为辅助治疗。

  6.利尿剂

  使用利尿剂以减轻前负荷,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应用一般治疗及洋地黄类药后心力衰竭仍未控制时,或对严重浮肿、急性肺水肿的病例,应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同时兼用利尿剂。强效利尿剂产生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充盈压,使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减轻前负荷。

  静脉注射后10~20分钟开始显效,2小时作用达高峰,可维持6~8小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噻嗪类与保钾剂尿剂联合使用,采用间歇疗法以维持疗效,服药4天,停药3天,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患者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加用安体舒通可使增高的醛固酮降低,增加尿量。浮肿严重及顽固性心力衰竭者,也可用利尿酸或速尿。长期使用任何利尿剂易致电解质失衡,应密切注意。

  7.其他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强心、抗醛固酮、对抗抗剂尿素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肾脏抑制钠离子回吸收,对急性左心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有肯定疗效。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5~10mg/(kg�d),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短期应用,心衰控制即应停药。

  (2)病因治疗。

  若有急性风湿热需用抗风湿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脏开门见山可施行手术。高原性心脏病病程迁延者,经过治疗使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转往平原地区。缺乏维生素B1时,应输血或供应大量的维生素B1。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

二、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

  一)中成药

  1.止嗽扫痰丸

  功能主治:降气定喘,止咳祛痰。适于本病属痰饮内蕴,心肺脉络痹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g,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岁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2.活心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3.东北双参补膏

  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4.桂附地黄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本病属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复方丹参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本病属气滞血瘀,胸阳不宣者。

  用法用量:6岁以下每次2ml,6岁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辩证方剂

  该病属急症,治疗抢救应及时果断,辨证准确。一般本病初起治宜清热化痰,益气养心。后期见心肾阳虚时,治宜温阳利水。出现阳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变时,则应急以回阳固脱。

  1.气阴两虚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剂加减: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胶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热不退加龟版、地骨皮;眠差梦多加夜交藤、远志、酸枣仁。

  2.心肺气虚

  功能主治:益肺养心,补气扶正。

  方剂加减:养心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生地各12g,茯神、远志、柏子仁各10g,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车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参、赤芍、益母草。

  3.阳虚水泛

  功能主治: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方剂加减:真武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茯苓、白芍、白术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汗出肢冷、喘不得卧加黑锡丹。

  4.阳气虚脱

  功能主治: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剂加减: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各3g,干姜、生龙骨、生牡蛎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谵妄加胆南星、菖蒲;烦躁不安加远志、夜交藤。

  5.痰热壅肺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泻肺行水。

  方剂组成: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20g,葶苈子、全瓜蒌、鱼腥草、车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黄、麻黄各6g。身热重加连翘、黄芩;咳逆胸闷加桑白皮、丹参。

  三)专方验方

  1.强心验方

  方剂组成:洋金花、人参、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随证加减,调整用量。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心衰方剂

  方剂组成:人参、附子、白术、橘皮、当归各9g,黄芪12g,炙甘草6g。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心气不足者。

  3.抗心衰方剂

  方剂组成:赤芍、川芎、丹参、鸡血藤、泽兰各15g,党参、益母草、麦冬各25g,附皮各10~15g。

  制法:水煎服,每日1/2~1剂。适用于右心衰竭。

  4.心衰合剂

  方剂组成: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车前子、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麦冬各15g,五味子、全当归各10g。

  制法:水煎服,重症每日服1~2剂,分4次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1/2~1剂。

  四)推拿和针灸疗法

  1.推拿法

  推攒竹,揉百会,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推揉膻中,揉五指节。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针灸法

  (1)体针:主穴取内关、神门、间使、巨阙等。痰热上扰加尺泽、丰隆、膻中;心血不足加脾俞、足三里;水饮内停加三焦俞、气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可开始下1疗程。

  (2)耳针:取穴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肺、肾等。每次取2~3穴,毫针浅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点击加载更多收起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