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转移术

简介:当一组或一个肌肉因各种原因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可将邻近健全肌肉的... [展开]

简介:当一组或一个肌肉因各种原因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可将邻近健全肌肉的肌腱止点转移到合适部位,使平衡失调的肌力恢复较好的平衡,以改善功能,预防畸形的发生,此即肌腱转移术。临床多用于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的治疗。手术目的是:  1.替代瘫痪的肌肉,恢复肢体功能 对少数作用单纯的肌肉发生瘫痪时,肌腱转移可以替代其作用,恢复肢体功能。如股四头肌瘫痪,可以利用股二头肌、半腱肌腱作替代转移。  2.调整肌力平衡,预防畸形发生 对12岁以下的病人,部分肌肉瘫痪后尚未发生畸形者,或虽已发生畸形,但还不是固定性畸形,通过软组织手术可被矫正者,肌腱转移可以调整肌力平衡、改善功能,并可以预防畸形的发生或发展;以后作关节融合术或其他永久性稳定手术时,可以减少骨质的切除,矫形容易完善,疗效能有保证。  3.辅助骨性矫形手术,防止畸形复发 对部分肌肉瘫痪,已发生骨性畸形,在12岁以上者,施行骨的矫形手术时,应辅以肌腱转移,以改进肌力平衡,防止畸形复发。 [收起]

肌腱转移术基本知识
  • 就诊科室:
    骨科
  • 手术部位:
    上肢 上肢
  • 麻醉方式:
    全身
  • 手术时长:
    50分钟
适应症

1.急性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经非手术疗法2年,瘫痪肌肉功能不恢复,有条件者可施行肌腱转移术。

2.周围神经损伤引起一组或一个肌肉的瘫痪,影响肢体功能或有进行性畸形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又无法修复或修复后无效者,可行肌腱转移术。

3.外伤所致的肌腱缺损不能修复而又影响肢体功能者。

4.少数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功能者,可采用肌腱转移来调整肌力平衡以改善功能。

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

1.转移肌肉必须是健全的,并有足够的肌力,能担负起转移后的新功能。肌腱的长度要充分,能转移到预期的新止点。肌肉被转移后肌力必有所减弱。因此,用功能相近的肌肉转移时(如胫前肌瘫痪用腓长肌转移),其肌力最少应有4级;若用功能相反的对抗肌转移时,其肌力必须正常。将肌力不足的肌肉勉强转移,将有弊无利。

2.肌腱转移术效果能否满意,要一靠转移肌腱的肌力,二靠转移后积极的功能训练。肌力的检查和功能训练都需要病人的合作和主动配合,否则必将影响手术的效果。因此,手术应在病孩能很好合作时(一般最少在5岁以后)才能施行。

手术风险

可能大量出血

手术步骤

第一步:

1.体位 平卧位,垫高病肢。

第二步:

2.切口 共需4个切口:<br/>切口1 在第1楔骨和舟状骨的内侧纵切,长约2cm;<br/>切口2 在内踝后缘上2cm处纵切,长约4cm;<br/>切口3 在内踝前缘上3cm、胫前肌腱的内侧纵切,长约5cm;<br/>切口4 在足背第2楔骨的上方纵切,长约3cm。

第三步:

3.分离胫后肌腱 从切口1处显露胫后肌止点,将其切断,应尽量保留其长度。在切口2处分离胫后肌腱,并将该肌从切口2中抽出。

第四步:

4.显露切开骨间膜 在切口3处显露胫前肌。将该肌及其外侧的胫前动、静脉、腓深神经和伸 长肌腱拉向外侧,显露骨间膜,并将骨间膜纵行切开一小口。作此骨间膜切口时,除注意勿切太深以避免损伤胫后神经和胫后血管外,慎勿损伤胫骨骨膜,以免日后发生骨化,影响通道。

第五步:

5.转移肌腱 用长弯止血钳从切口3伸入,通过骨间膜切口,顺胫骨外面向后穿至切口2,夹住胫后肌腱断端抽出至切口3处,从前、后切口观察肌腱通过有无障碍。如穿过其他肌肉的纤维,应抽出重新穿过;如骨间膜切口太小,应将其扩大或在两端加用横切口,使肌腱能在直线方向畅通无阻。从切口3至切口4作皮下隧道,并抽出肌腱。

第六步:

6.固定肌腱 拉开切口4,显露第2楔骨,工形切开并剥离骨膜,显露骨质,用骨钻垂直钻孔,作成短小的骨内隧道。用软的不锈钢丝,采用不锈钢丝抽出缝合法缝合胫后肌腱的断端,将其拉入隧道,钢丝穿出足底皮外以钮扣固定,抽出钢丝从切口4的上角引出。最后,分别缝合各切口。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