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结核简介:乳房结核(tuberculosis of breast)又称结核性乳房炎(tuberculous mastitis),是乳房的一种慢性特殊性感染。本病少见,但亦并非罕见。1829年Cooper首先对此病有所描述,我国最早由陈舜名于1930年对该病作了报道。 乳房结核常见于哺乳期女性,有原发性(primary tuberculosis of breast)和继发性(secondary tuberculosis of breast)2种。前者多因乳房皮肤破损致感染,后者常继发于胸部结核病变,或由其他器官结核继发而来。所以临床在治疗乳房局部病变时,亦应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 祖国医学对本病亦有深刻的研究,根据形成的原因不同,称本病为乳痨;乳疬;乳癖等,同时认为,本病多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气滞痰凝,更兼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乳络而发病,日久蕴热溃腐,穿破成漏,脓汁清稀,夹杂败絮,长期流脓以致耗伤气血,迁延不愈。
取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涂片作抗酸染色,有时可找到结核杆菌。
脓液镜检可见坏死组织碎屑而无脓细胞。结节镜检,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区,外层由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所包绕,中间为上皮样细胞区,内有少数多核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
(1)结节型:最为多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致密阴影,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主要由多个境界不清的结核脓肿构成。多数直径在2~3cm。结节的边缘一般光整,周围可有钙化灶。生长很缓慢,从发展速度可以除外癌肿。部分病例因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毛刺,其所见有些像癌肿.与乳腺癌不易区别。
(2)硬化型:显示为均匀致密的肿块影,可有纤维分隔、乳头回缩,但缺少钙化灶;或呈星形结构,易与乳腺硬癌混淆。
(3)融合型:病变靠近胸壁,沿乳腺基底扩散。早期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局限的片状浸润影,边缘模糊,以后逐渐弥散。晚期病变较广泛,可夹杂坏死液化区和散在的钙化灶。病变也可融合成巨大肿块,皮下脂肪层的透亮影消逝,有时见有皮肤增厚。
单发或多发低回声肿块,肿块光点粗,边界尚清,似见部分包膜回声。脓肿形成时,肿块内可见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暗区。有溃疡窦道形成时,肿块向后突破胸壁肌层,与胸腔相通,胸腔内见暗区;或向皮下突破,瘘管向外开放,挤压时可见干酪样物流出。融合型,整个乳腺明显增大,呈弥漫性肿块状改变,回声低,可见小暗区及强光点。
对本病诊断均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