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裂头蚴病简介:皮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引起的皮肤病,此种蚴虫寄居于蛙、蛇等动物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内,含有此种蚴虫的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吉林、福建多见。
一、症状
皮肤表现:皮损为位于躯干或下肢皮下的指头至鸽蛋大的炎性游走性肿块结节,圆形、柱状或线形,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数目为1~2个,可有瘙痒及虫爬感。亦可无任何感觉。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有时出现荨麻疹。
眼部皮肤感染: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可引起疼痛性结膜炎,或致使眼球运动限制及毁坏眼球,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二、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凡有用蛙肉贴敷伤口、疮疖和眼部者或有生食蛙、蛇、猪肉史,有裂头蚴逸出史。临床表现有皮下游走性结节与包块者应考虑本病。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的依据。裂头蚴抗原皮内试验有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