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就诊指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指流脑

流脑简介: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s,Nm)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斑、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此外,脑膜炎球菌可不侵犯脑膜而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中重者可呈暴发型发作。感染亦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及眼等部位。本病遍见于世界各国,呈散发或大、小流行,以儿童发病率为高。

  • 典型症状

    寒战、发烧、头痛

  •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急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发烧缓解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疼痛消失后转门诊治疗。
  •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发热、头痛、呕吐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 重点检查项目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2.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 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4.免疫学试验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阳性率为94.2%(脑脊液)及78.8%(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为高,抗体检测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故临床应用日渐减少。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间接血凝试验,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 诊断标准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