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病简介: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是由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猪是本虫的保虫寄主,也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及东南亚诸国。在中国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各省水源丰富及盛产菱、藕等水生植物的地方。根据20世纪50~80年代的资料,人群中粪检虫卵的阳性率平均为38%,以农民及小学生感染率为高。
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 10%~20%,偶达40%。粪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反应。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前者对轻度感染者易漏诊,后者可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涂片法),即可定性又可作虫卵计数。
X线检查可见骨骼生长迟缓,或成侏儒症。
轻度贫血,白细胞数略有增加,嗜酸性细胞数增加,在10%~20%左右,少数患者可高达40%。
潜血反应偶呈阳性。常用的粪检方法有涂片法和沉淀法。虫卵较少者可用沉淀法检查,沉淀法的阳性率为100%。使用一次3张涂片法的阳性率为91.3%。一般涂片法大多可查出姜片虫卵。查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病的依据。 镜检时,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和棘隙吸虫卵形态相似,应进行鉴别。肝片吸虫卵的形 态特征是,纵径略长(130~150μm),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往往有较浓的胆汁色素颗粒附着,内容物有时呈黄色,卵黄细胞较少,其颗粒又细又少,呈散在分布,胚细较易看到,位于前 端较大而透明。棘隙吸虫卵为草黄色,较短而宽,卵壳后端较厚,多形成结节状的突起。
腹部膨隆,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是本病的特殊体征。重症患者出现眼睑以及全身浮肿,并伴有腹水。
1.患者来自有食水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的地区,曾有生吃的病史。
2.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轻度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消瘦,浮肿,贫血,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粪检查有虫卵或见棕红色叶状成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