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情感性障碍简介:分裂情感性障碍又称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chizo-affective psychosis),是指一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分裂症状为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症状。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大体上是协同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工作以及在医学的现有水平上开展的。至于根本上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则有待于精神病学和各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原理的充分阐明。这是人类历史赋予医学科学的一项艰巨而崇高的使命。
在当前,几乎普遍公认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与流行病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多源因素。就是说,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与患者个体的遗传因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因素,以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广泛的联系。该病发病前应激或巨大生活事件对本病的促发因素为60%,故针对已发生事件进行预防性干预十分重要。
首先,应准确地理解当事人面对生活事件的类别,了解可能得到的社会支持的性质,以及所处环境会使之产生些何种反应。然后再考虑需否或如何进行干预。例如婚后分离与少儿升入中学这类的事情,虽然也是生活事件,但未必构成对精神健康的威胁。又如,居丧个体如有近亲帮助就不再需多动员参加丧偶者互助小组。
与此相反,有些具体情况则急需进行预防性干预措施。比如对于身患危及生命的重病又急需动大手术救治,例如乳癌进行乳腺全切术这样患者同时缺乏配偶的深切同情和支持时,就需给予咨询,进行预防性干预(Maguire等,1980)。方法是由护士在手术前后与患者进行讨论,介绍术后伤口修补办法。然后,每2个月随访1次,检查上肢运动情况,鼓励进行锻炼,同时向其配偶了解情况,动员患者继续恢复积极的工作。上述的项目曾在152名妇女中进行,随机分成实验与对照的两个组别。然后在手术后3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分析评定焦虑、抑郁与性问题发生的情况。评定结果提示,两组皆产生有焦虑、抑郁与性生活问题,但实验组至多延续6个月,而对照组则第10个月时尚未消除。此外,实验组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优良。对乳房缺如可以适应,对佩戴的假乳房也非常满意。
为了对身处心理刺激逆境进行预防性干预,防止心理异常,有些国家在社会中自发地设置了许许多多的互助小组,进行社会互助运动。例如,有对12~20岁青少年身处酗酒家庭中的互助小组,有为居丧者设立的“同情之友”小组,为盲人设立互助机构,为残疾儿童父母设立的组织等等,进行互助互救。由于成员间遭受相似又同病相怜,因而积累了许多可贵经验和可取办法,尽管最终不在于预防心理障碍,但至少能沟通信息,在情绪上可以获得支持,行动上得到帮助。为此在实际效果上起到能够应付困难处境的作用,因而具有广义上的心理卫生的意义。
刺激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精神状态影响深刻的莫过于居丧问题。居丧反应当时是一种悲恸反应,时过境移之后仍有些人经久处于情绪抑郁状态,有的演变形成抑郁症。许多专家为此研究了居丧者心理异常的预测问题,并对高危人群安排以长期随访加以证实。Parkes(1981)提出了居丧者易产生心理反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为:①一向依附于死者,②易怒或好自责,③对死者的亡故毫无准备,④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⑤身处经济文化的低层次。对于高危人群Parkes采取干预措施并设置对照组,20个月后实验组没有产生焦虑与自主神经症状,而且酒、毒品与烟草消耗量也低于对照组。
本症应作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选择有效抗精神病药迅速控制精神症状,使患者完全恢复,包括恢复自知力。维持治疗视恢复情况而定。如恢复完全,可不必长期维持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征象应及时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