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症状

病毒性肝炎简介: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庚型肝炎病毒和TTV病毒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除此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ECHO)病毒等,也可引起肝脏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一、症状

  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疽性肝炎:

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就是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明显,恢复期是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

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2)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

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3)重症肝炎

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

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尿常规可查见蛋白及管型,尿胆红素强阳性。

  ②亚急性重症:

发病初期类似肝炎,经2—3周后病情不见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常有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疽、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腹水,血清胆红素升达>171.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晚期可出现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亦可发生昏迷。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声速升高,ALT明显升高,或ALT下降与胆红素升高呈“酶肝分离”。多于发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4).瘀胆型肝炎

起病及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胆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搔痒。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等梗阻指标升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梗阻性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原性等)者,可诊断为本病。

  二、诊断标准

   1.甲型肝炎

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③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

  2.乙型肝炎

 ①凡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于发病后六个月,HBsAg血症不消退,抗-HBc效价不下降,抗-HBs不阳转者(绝大部分),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②凡慢性肝炎HBV感染指标不明显或只有抗-HBc一项指标阳性,应进行肝穿刺,用荧光抗体技术、ELISA染色技术进行肝内HBcAg、HBsAg检测,其中一项阳性者仍可诊断为乙型肝炎。

  3.丙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

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EB病毒,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特异性IgM抗体阴性)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

血清抗-HCV或HCV RNA阳性者。

  4.丁型肝炎

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阳性,或抗-HD阳性,或HDAg阳性。

  (2)肝组织内HDAg阳性。

  (3)血清中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排除诊断法:凡有符合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巨细胞病毒、EBV急性感染及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流行病学证明经口感染者,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阳性,或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EV

  6.HBsAg健康携带者

凡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六个月以上,并经肝穿证实肝脏无肝炎病理改变者,可诊为HBsAg健康携带者。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黄疸”、“胁痛”、“郁证”、“积骤”等范畴。湿热邪毒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急性重症表现为热毒炽盛,慢性迁延者常兼夹气滞血瘀,肝阴亏损及脾虚湿困。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湿热困脾型:

证见肮闷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黄,头重身困,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2)肝气郁结型:

证见胸胁胀痛,胸闷暖气,脘腹胀满,干呕少食。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3)肝阴不足型:

证见胁肋隐痛,疲乏无力,腹胀食少,大便偏干,头晕心悸,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4)气血双虚型:

证见面色少华,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胁下坠胀,大便溏薄,午后多发生重度或轻度水肿,嗜睡难眠,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5)瘀血阻滞型:

证见肝肿大,质偏硬,胁下隐痛或如针刺,人夜为甚,面色晦暗,鱼际发红,皮肤有蜘蛛病,舌质红或有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涩。

推荐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