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根尖周炎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可以感到咀嚼时患牙疼痛。在身体抵抗力减低时,慢性根尖周炎又可转化为急性根尖周炎,又称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慢性根尖周炎多有反复疼痛、肿胀的病史。 

根管内存在着感染及其他病源刺激物,根尖孔处的牙周膜有慢性炎症反应。根尖部围绕根尖孔处的牙周膜产生了炎症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周围分化出破骨细胞,造成牙槽骨的吸收;肉芽组织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多。这种反应也可以看作是机体对抗疾病的防御性反应,可以吞食侵入根尖周组织内的细菌和毒素,成纤维细胞也可以增殖为纤维组织,防止及限制感染扩散到机体的深部,但这种反应不能达到根管内彻底消灭病源刺激物。这种慢性炎症情况可以持续很久,当身体抵抗力较强,或病源刺激物的毒力较弱时,肉芽组织内的纤维成分增多,并可在周围形成纤维被膜,牙槽骨的吸收也暂时停止,甚至可以产生成骨细胞,破坏了的骨质又有所修复,病变区域也相应缩小;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或病源刺激物毒力加大时,则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减少,炎症成分增多,产生较多的破骨细胞,造成更大范围的骨质破坏,骨质破坏的地方,均为炎症肉芽组织所代替。由于炎症肉芽组织体积增大,由血液循环供给的营养很难达中心部,因此,近根尖孔处的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腔。如果牙周间隙内有发育期留下的上皮剩余,即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存在,经慢性炎症的刺激,这些上皮细胞可以增生为上皮团块或上皮条索。较大的上皮团中心由于缺乏营养,发生退变、坏死及液化,形成囊肿。 

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炎症肉芽的形成及牙槽骨的破坏,一旦根管中的病源刺激物得到消除,炎症肉芽组织就会发生变化,纤维成分代替炎症成分,破坏了的牙槽骨有可能重新修复。因此,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原则,是消除病源刺激物。 

根据病变的性质不同,慢性根尖周炎可以分为: 根尖肉芽肿 

根尖肉芽肿(radicular g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缓和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一团炎症肉芽组织。接近根尖孔处有坏死区,其周围则有炎症细胞浸润,周围骨质吸收并由肉芽组织所代替。肉芽组织的周围常有纤维被膜,被膜与牙周膜相连接。肉芽肿可以发生在根尖,也可以在根侧根分歧间。

根尖肉芽肿

根尖肉芽肿(radicular g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缓和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一团炎症肉芽组织。接近根尖孔处有坏死区,其周围则有炎症细胞浸润,周围骨质吸收并由肉芽组织所代替。肉芽组织的周围常有纤维被膜,被膜与牙周膜相连接。肉芽肿可以发生在根尖,也可以在根侧根分歧间。


患者一般无自发性痛,仅感觉咀嚼不适,咬合无力,叩诊时有异样感,有些病例还有患牙微伸长的感觉。牙髓多已坏死分解,牙齿变色,极少的病例牙髓尚有活力,而呈现慢性牙髓炎症状。肉芽肿活动期,感染扩散、骨质破坏较多时,根尖部有压痛,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出现叩痛和咬合痛。

慢性根尖脓肿

又称慢性牙槽脓肿(chronic alveolar abscess),当根尖肉芽肿中心部分的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液。脓肿中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慢性牙槽脓肿可以由急性牙槽脓肿转化而来。当急性症状消失后,根尖部存留的脓液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包围,因而和肉芽肿中心液化所形成的脓肿相同。慢性牙槽脓肿可以分为有瘘型与无瘘型。有瘘型瘘管与口腔黏膜或皮肤表面通连;瘘管口开于皮肤表面的,称为皮肤瘘。瘘管可能是急性牙槽脓肿自溃或切开后遗留的,也可能是根尖部的脓液,逐渐蚀破骨壁和软组织而形成的。瘘管管壁为上皮组织,上皮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极多的炎症细胞浸润。


慢性牙槽脓肿的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有瘘型可以在牙龈表面发现瘘管口,瘘管开口常常呈粟粒大的肉芽组织状,大多数位于患牙根尖部的唇、舌侧;但也有开口于腭、舌侧者;或偶有开口于远离患牙根尖部的地方,这种情况应认真检查,找出瘘管与患牙的关系,避免将瘘管口附近的健牙误认为是患牙。有瘘型脓液可从瘘管引流,不易引起急性发作,无瘘型在身体抵抗力减低时,易转为急性脓肿。

根尖囊肿

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可以由根尖肉芽肿或慢性牙槽脓肿发展而来。在根尖肉芽肿内的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团块,上皮团中央得不到来自结缔组织的营养,发生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小囊腔,囊腔逐渐扩大成较大的囊肿。


囊肿分为囊壁和囊腔,囊壁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上皮衬里,外层为结缔组织。囊壁中常有炎症细胞浸润,囊腔内含囊液,囊液呈黄褐色。将囊液置玻片上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长方形常缺一角的胆固醇结晶,是由上皮细胞变性分解而成的。

由上皮性根尖肉芽肿发展为根尖囊肿


根尖囊肿生长缓慢,一般多为死髓牙,无自觉症状。小的囊肿与根尖肉芽肿不易区分,只有在囊肿显著增大时,或通过X线检查才被发现。囊肿可从豌豆大发展到鸡蛋大,龈黏膜呈半圆形隆起、用手指扪之有乒乓球感,富有弹性,说明在囊肿外壁有一层极薄的骨板存在。囊肿过度增大时,周围骨质吸收,还可压迫邻牙,使被压迫的牙根发生吸收现象,严重时可使邻牙移位。

深度阅读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