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中须依据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适宜的护理计划,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达到预防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期康复的目的。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此次患病的经历,有无明显诱因,患病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过去史、过敏史、手术麻醉史、药物治疗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等。女性病人还应了解月经史和生育史。 

2.身体状况 

评估生命体征和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症状、体征,了解各主要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有无心、肺、肝及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有无肥胖、营养不良,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等高危因素。 

3.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    

表情与意识神态:依据面部表情,可了解病人的意识神态及病情的轻重。    

外形与色泽:观察颌面部外形左右是否对称,上、中、下比例是否协调,有无突出或凹陷;观察皮肤的色泽、质地和弹性的变化。    

颌面部器官:眼睑、外耳、鼻有无缺损畸形及缺损的部位及范围,睑裂的大小、眶间距及眼睑的动度。对颌面部损伤的病人,特别要注意双侧瞳孔的形态、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以明确有无颅脑损伤;注意检查有无脑脊液耳漏或鼻漏,前者表明颅中窝底骨折,后者表明伴发颅前窝底骨折。若外耳道仅表现为溢血,则可能为髁突骨折引起外耳道破裂。    

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对发现的病变应进一步触诊检查,注意病变区皮肤的温度、硬度与弹性,病变的范围、深度、形态、大小以及深部组织和皮肤或黏膜的关系,病变能否活动,有无波动感、捻发感、触痛等。    

颌面部骨骼:包括评估颌面部骨骼的大小、对称性,骨连续性有无中断,有无压痛、骨擦音或异常活动等。    

语音及听诊:腭裂患儿具有明显的鼻音,即“腭裂语音”;舌根部肿块可出现“含橄榄音”;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病人在关节区可听到不同性质的弹响。    

颌面颈部淋巴结:应注意评估面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其所在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与皮肤或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    颞下颌关节:主要评估关节运动是否正常。    

涎腺的评估:重点评估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评估。注意观察腺体两侧是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此次患病的经历,有无明显诱因,患病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过去史、过敏史、手术麻醉史、药物治疗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等。女性病人还应了解月经史和生育史。


2.身体状况 

评估生命体征和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症状、体征,了解各主要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有无心、肺、肝及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有无肥胖、营养不良,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等高危因素。


3.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

表情与意识神态:依据面部表情,可了解病人的意识神态及病情的轻重。

外形与色泽:观察颌面部外形左右是否对称,上、中、下比例是否协调,有无突出或凹陷;观察皮肤的色泽、质地和弹性的变化。

颌面部器官:眼睑、外耳、鼻有无缺损畸形及缺损的部位及范围,睑裂的大小、眶间距及眼睑的动度。对颌面部损伤的病人,特别要注意双侧瞳孔的形态、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以明确有无颅脑损伤;注意检查有无脑脊液耳漏或鼻漏,前者表明颅中窝底骨折,后者表明伴发颅前窝底骨折。若外耳道仅表现为溢血,则可能为髁突骨折引起外耳道破裂。

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对发现的病变应进一步触诊检查,注意病变区皮肤的温度、硬度与弹性,病变的范围、深度、形态、大小以及深部组织和皮肤或黏膜的关系,病变能否活动,有无波动感、捻发感、触痛等。

颌面部骨骼:包括评估颌面部骨骼的大小、对称性,骨连续性有无中断,有无压痛、骨擦音或异常活动等。

语音及听诊:腭裂患儿具有明显的鼻音,即“腭裂语音”;舌根部肿块可出现“含橄榄音”;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病人在关节区可听到不同性质的弹响。

颌面颈部淋巴结:应注意评估面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其所在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与皮肤或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

颞下颌关节:主要评估关节运动是否正常。

涎腺的评估:重点评估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评估。注意观察腺体两侧是否对称、形态有无变化、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溢脓,触诊腺体有无肿块,导管有无结石等。


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是否存在焦虑、恐惧,病人的社会支持程度与经济状况等。


5.辅助检查 

了解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X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和其他特殊检查结果,以助判断病情、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焦虑/恐惧:与患疾病、接受麻醉和手术、担心预后及承担住院费用等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与手术、麻醉相关的知识及康复知识。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机体分解代谢增强等有关。

睡眠形态紊乱:与疾病导致的不适、环境改变和担忧等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手术运送、转移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与手术后全麻未醒、分泌物误吸、舌后坠有关。

潜在并发症:伤口出血、伤口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颌面外伤、术后、颌面包扎过紧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和阻塞物有关。

吞咽障碍:与口腔疾病或手术切除导致口腔、咽结构功能缺陷和异常有关。

语言沟通障碍:与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病人呼吸道插管及腭裂病人传递语言信号系统的能力减弱、丧失有关。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目标

病人情绪平稳、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病人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提高,能说出与疾病相关的因素、知识和相关治疗的配合要点。

病人营养状态得以维持,无明显体重下降,营养素摄入充分。

病人每晚能安静入睡,睡眠时间充足。

病人不发生意外伤害。

病人呼吸道保持通畅,无窒息发生。

病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或发现处理及时,术后恢复顺利。

病人术后病情稳定,呼吸功能改善。

病人吞咽能力得到提高或恢复正常。

病人能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常规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大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其护理的重点在于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3个阶段: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护理内容。手术前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手术到将病人送入手术室;手术(中)期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到病人手术后被送入麻醉苏醒室或病房;手术后期是指病人进入麻醉苏醒室或病房到病人出院或基本康复。


手术前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前护理的重点是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做好必需的术前准备,纠正病人存在或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使手术的危险性降至最低。


一、手术病人早期的身心准备

(1)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详细的入院介绍:热情地接待病人,介绍医院的环境、常规工作、访客时间、用餐时间、专业护士及责任医师等。

鼓励病人表达其害怕及担心的事项:与病人积极沟通,引导病人角色转换。

耐心细致地做好健康教育:向病人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步骤,与麻醉、手术及疾病相关的知识,指导病人有关手术后必须施行的活动,如深呼吸、咳嗽、翻身、床上使用便器、肢体的活动方法等。

减轻病人对手术室的恐惧:手术前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到病房探望病人,采用病人易接受的方式如语言、图片、手册及录像等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指导和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对手术室的陌生感,获取一些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知识。

增加病人对全麻后苏醒过程的了解:麻醉苏醒室(或ICU)的护士术前1日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全麻苏醒期的特点、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护理配合。

安排娱乐性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节目等,帮助病人放松。

帮助获取社会支持:加强对亲友的卫生宣教,获得亲友对病人的精神支持。

(2)补充营养

鼓励病人进食平衡膳食。对不能进食者应从静脉给予必要的营养补充如氨基酸、蛋白质等,以保证机体需要量。

(3)预防感染

皮肤的准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皮肤准备的时间一般在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当天进行。当涉及头皮或额瓣转移的手术须剃光头发;面部手术时要剃须,鼻唇部手术应剪去鼻毛。腮腺区手术、下颌骨切除术等需剃发至患侧耳后3~5 cm毛发。颈部手术备皮范围为颈周至胸前乳头平面,包括双肩。取腓骨肌皮瓣时,备皮应从国窝上2~3 cm至足部。行前臂皮瓣移植手术时,应剪短指甲。在行手术区域皮肤准备时应注意:备皮范围大于手术区5~10 cm;防止剃破皮肤引起感染;注意保暖;对凹凸不平、有隐窝及窦道者,用酒精纱布擦洗去垢后再行常规备皮。

术前1日做好个人卫生:洗澡、理发及剪短指(趾)甲。

用1/5 000氯已定或口泰漱口,牙洁石过多者应行牙周洁治。

术前1日做相应的抗生素过敏试验,并记录结果。

(4)完善常规术前检查及填写手术、麻醉志愿书

护士应了解各种检查的结果,在签手术同意书之前,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手术及麻醉的问题。


二、术前晚病人的准备

胃肠道的准备:成人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4小时开始禁饮,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误吸。全麻病人术前晚行开塞露通便。禁食期间,需注意病人有无血糖过低的现象,虚弱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可于术前由静脉补充液体。

手术前晚协助病人放松,促进舒适与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三、手术当天病人的准备

一般准备:检查病历资料、手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有变化立即通知医师。除去病人身上的饰物、发夹、义齿、指(趾)甲油、口红等,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无家属者可由2名护士与病人一起清点后妥善保管。不能取下的饰物用纱布包裹固定。排空膀胱或行留置导尿。更换手术衣,头皮部手术将短发扎成小束,戴上手术帽及识别手圈或脚圈。

术前30~90分钟给予术前药物,护士必须做到适时、准确地给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护送病人到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或麻醉师交接病情及所带物品。护送过程中,护理人员须陪伴在病人左右,密切观察病情,防止病人跌伤。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家属随时保持联系,以减轻家属的焦虑心理。


手术(中)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中)期护理的重点是主动配合手术,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技术及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确认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及术前准备情况。

保证病人的安全:病人接入手术间后应有医务人员陪伴,防止病人坠床。

严格消毒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物品灭菌效果必须得到保证,手术室内空气菌落数达到要求范围。特殊感染的手术病人须采取隔离措施并做特殊处理。

仔细认真核对手术所使用的用物:手术开始前、缝合体腔前、缝合体腔后应详细清点纱布、器械、缝针的数量并记录、签名。

正确使用电凝器:各种绷带及约束带的支撑部位加上护垫,用力适当,定时评估病人的皮肤、肢端神经血管功能情况,防止烫伤。

主动、积极地配合手术:器械护士熟悉病史及手术部位、手术名称,主动、准确地传递器械,与手术医师配合默契。巡回护士保证病人正确的卧姿,了解手术进程,及时提供手术急需的物品、器械等。

注意保护病人:避免病人身体不必要的暴露,维持室温在22~25℃。

与家属保持联系:手术过程中应适时告知病人家属有关手术的进展情况。


手术后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手术后护理的重点是根据病人的手术情况和病情变化等确定护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防治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1.保持适当的体位 

意识未恢复的病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意识恢复的病人摇高床头,采取半坐卧位,利于肺扩张和引流。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上肢勿压迫胸部,以免影响胸部呼吸运动。

2.严密观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心电图及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主诉,发现异常,早做处理。

3.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的速率、节律及深度,浅而慢的呼吸可能是呼吸困难的早期表现。

观察呼吸功能异常的其他症状,如病人有无躁动不安、呼吸浅快、发绀、鼾声及喘鸣声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病人可留置人工气道如鼻咽、口咽通气道及气管内插管来维持良好的通气状态。若病人保留有气管内插管或通气道,应维护人工气道的正确位置,待病情许可后方能拔除。随时抽吸呼吸道、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术后第1天鼓励病人每小时至少深呼吸10次,以促进肺扩张和换气;此后,鼓励病人每2小时做数次深呼吸。对痰多者帮助叩击背部,指导病人做有效的咳嗽,以利痰液排出。疑有颅内压增加(如头部外伤、双侧颈淋巴清扫、颅颌面联合根治术)时应限制病人剧烈咳嗽。

4.维护循环系统的平稳及水、电解质的平衡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ECG等)的变化,早期发现异常,早做处置。

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及温度,病人的皮肤是否出现苍白、湿冷等,以及周围脉搏。

维护静脉通道的通畅,保证液体的匀速、有效输注。特殊情况如老年、小儿、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液体输注速度应严格遵医嘱。

准确记录出入量,若尿量每小时少于30 ml须通知医师处置。

5.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叮嘱病人术后须按要求的饮食类别进食,需经鼻胃管进食者应给予耐心说明,以取得合作。

全麻病人清醒6小时后无呕吐者可给少量温开水或糖水,以后视手术情况遵医嘱食用鼻饲流质、流质或半流质。

观察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量、颜色及性状变化,警惕大手术后病人可能出现的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禁食病人以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以静脉营养(TPN)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鼓励病人活动,提供美味可口的饭菜以增加食欲。

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伤口感染,促进病人舒适。

6.维持正常的排尿功能及预防泌尿道感染

观察尿液的性质、颜色、量、气味和浓度。

当液体补充量正常、无特殊情况发生时,一般病人术后6~8小时可自行排尿。当病人不能自行排尿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助排尿。常见的诱尿措施有:听流水声、局部热敷、吹口哨、温水行会阴冲洗,诱尿无效时应考虑导尿。

放置导尿管的病人应保持引流畅通,鼓励多喝水。

7.伤口的护理

观察伤口肿胀情况及敷料包扎松紧度,若包扎过紧影响呼吸时须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敷料上有渗出时,须用笔在浸湿的敷料边缘做记号以勾画出当时的范围,并记录日期、时间、量、颜色、性质等,以利观察评估。

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感染伤口的渗出液、引流液会刺激伤口周围的皮肤,可用凡士林、氧化锌软膏擦于伤口周围的皮肤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8.疼痛的护理

评估病人疼痛的原因并给予处理,如敷料包扎过紧且情况允许时可松开过紧的绷带,缓解疼痛。

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手术后24~48小时通常会给予麻醉性止痛剂,48小时后改用非麻醉性止痛剂来减轻病人疼痛。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进行止痛。

将病人安置于舒适的体位,指导病人在咳嗽、翻身时用手按扶切口部位,减少对切口的张力性刺激,减轻疼痛。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并给以解释。

指导病人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如按摩、放松或听音乐等。

配合心理疏导,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

9.心理支持 

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或其他损伤、疾患易致病人面部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因此,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告知病人伤口愈合过程,取得家属支持,鼓励病人逐步适应面部外观。

10.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出院后可继续日常活动;避免压迫、撞击术区;晚上睡2~3个枕头,适当抬高头部。告知病人遵医嘱服药。

出院1个月内避免进食辛、辣、硬的饮食,进食营养丰富的平衡膳食。

用柔软的牙刷刷牙,每餐后漱口;保持切口处干燥,洗脸时勿触及伤口,洗头时头稍向后倾,避免水污染伤口。

出院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返院检查,如呼吸困难,伤口出血、裂开、肿胀,体温超过38℃,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或持续不愈症状。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及护理,病人是否达到: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能说出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知识;营养状态得以维持,无明显体重下降;休息睡眠充足;无意外伤害发生;呼吸道通畅,无窒息发生;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或发现处理及时;术后呼吸功能改善;吞咽能力得到提高或恢复正常;能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