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症状

恙虫病简介: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我国古代名医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一、症状

  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

  本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多突然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呈持续热型,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于发热的同时,多伴有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个别病例还可有眼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听力减退,强直性痉挛,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主要体征包括

   1.焦痂与溃疡:

为本病之特征,可见于70%~100%患者,人被受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1个,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阴囊,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带压迫等处,但头,颈,胸,背,腹,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发现,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虫叮咬,恙虫病立克次体入侵人体的部位,故理论上每个恙虫病患者都应有焦痂,约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时,可发现不痛不痒或稍带痒感的焦痂,而且常于发病前1~2周已发现。

  2.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并常伴疼痛和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也相当常见,一般大者如鸽蛋,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肿较慢,常于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3.皮疹:

出现于病程的第2~8天,较多见于第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14天才出现皮疹,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别较大(35.34%~100%),可能与就诊时病期不同有关,皮疹多呈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2~5mm,多散布于躯干部,向四肢发展,面部很少,手掌和脚底部更少,极少数可融合呈麻疹样皮疹,多经3~7天后逐渐消退,不脱屑,但有色素沉着,有时,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软,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有些流行区出现一些轻型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这些患者可能是过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过的人,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4.肝脾肿大:

肝肿大约占10%~30%,脾肿大约占30%~50%,质软,表面平滑,无触压痛。

  5.其他:

舌尖,边常红色,伴白色或黄色厚苔,眼结膜充血为常见体征之一,同时约5%患者可有结膜下出血,眼底可见静脉曲张,视盘边缘模糊,水肿,也可见眼底出血,部分患者皮肤充血,故有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现象,心肌炎较常见,心率可达120次/min以上,心音,脉搏皆弱,心电图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或发生传导阻滞现象,重型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与循环衰竭,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无明显体征,重型患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以呼吸困难为主,可出现发绀现象,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则可闻干,湿性啰音,此外,亦可发生全身性感觉过敏,睾丸肿痛,阴囊肿大压痛,腰痛和腹胀等现象。

  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出现心,肾衰竭,循环衰竭与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若患者的病程达15天以上,则病情常较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衰竭,出现休克,氮质血症,出血倾向和昏迷。

  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恙虫病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同时,还应注意流行季节,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高热,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对怀疑患本病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2)血清学检查:

  ①外-斐反应:

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1周 末仅少数(30%左右)阳性,第2周末为75%左右,第3周可达90%左右,效价可达1∶160~1∶1280,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 性。

  ②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③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 仍呈阳性的报告。

  ④斑点酶免疫测定:

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 enzyme immunoassay,dot-EIA),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

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3)病原学检查:

  ①病原体分离:

常用小鼠作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ml,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水肿,肝,脾,淋巴结充血肿胀,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 取腹水涂片,腹膜,肠系膜,肝,脾或肾印片,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呈团丛状分 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当一个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故常呈团丛状分布,若用抗恙虫病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 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②分子生物学检查:

根据恙虫病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检测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具敏感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推荐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