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病因

细菌性痢疾简介: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老年患者较少。

  一、细菌性痢疾病因

  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菌,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外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尚可产生神经毒素。不具动力,最适宜温度为37℃,阳光直射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阴暗潮湿及冰冻条件下生存数周。

  志贺氏菌属有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有其群与型的特异性,据生化反应及抗原组成,痢疾杆菌可分为4群:

  ① A群:包括志贺氏菌及其血清型1~15;

  ② B群:包括福氏菌及其血清型:1a~c、2a~b、3a~c、4a~c、x、y等;

  ③ C群:包括鲍氏菌及其血清型1~18;

  ④ D群:宋内氏菌属:1。

  临床上可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氏菌感染则多呈不典型发作,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目前以福氏和宋内氏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志贺氏菌群流行。

  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吸附和侵袭作用,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结肠典型病变,而对上皮细胞无侵袭力的菌株并不引起病变。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和因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固有层呈现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并有细胞及血浆的渗出与浸润、甚至可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衰竭,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表的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直肠括约肌受刺激而有里急后重感,内毒素可致全身发热。

  胃酸、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过氧化氢以及大肠杆菌素等,对痢疾杆菌有杀灭或拮抗作用。人体肠粘膜产生的分泌型IgA等特异性抗体,对痢疾杆菌有重要排斥作用。某些足以降低人体全身和胃肠道局部防御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则有利于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而致病。

  中毒性菌痢的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病变程度不一致,虽有毒血症症状,但肠道炎症反应极轻。除痢疾杆菌内毒素作用外,可能与某些儿童具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呈现强烈反应,引致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DIC、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水肿和脑疝

  二、发病机制-文章来源

大洋健康

1、发病机制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还能产生外毒素,以上几种痢疾杆菌在临床上都能引起普通型与中毒型痢疾,鉴定病菌血清型,有助于追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判断预后,也有助于抗菌药物的选用。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致病,痢疾菌有较强的耐酸能力,因此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

  2.病理生理改变

除结肠组织的炎症外,尚可引起固有层微循环障碍,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和脓血便等。

  (1)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及直肠最为显著,严重时可波及回肠下段,以渗出性炎症为主,可分为:

  ①充血水肿期:

初起以卡他炎症,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发展为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覆盖于表面,随后黏膜表层组织及渗出的细胞坏死,两者融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糠皮样附着物即假膜,在假膜下残余的黏膜中,血管扩张充血,并有许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极度充血,水肿。

  ②溃疡形成期:

黏膜上皮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这种溃疡一般小面积,表浅,边缘不规则,虽侵入到黏膜下层,但很少侵犯肌层,所以不引起穿孔。

  ③溃疡愈合期:

随着治疗及人体抵抗力的增强,炎症消散,溃疡逐渐愈合,小溃疡可通过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大溃疡通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而愈合,有时瘢痕周围黏膜增生,呈现息肉,肠内病变由于感染的菌群不同而异,急性非典型菌痢分期不明显,病变较轻微,有的仅有肠黏膜的充血水肿。

  (2)慢性菌痢病理改变:

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合作 - 导航